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林逸尘韩嫣 > 第五百章 孔子登山

第五百章 孔子登山

当林逸尘答到最后一道四书义的题目的时候,对于这道题林逸尘倒是觉得还挺中规中矩的,最起码不算太偏了,不会跟之前那个截搭题一样。

题目一样是出自《孟子》,选的是其中一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这句话从字面上的解释来说,可以说是非常简单的,那就是说孔子登上了东山,可是孔子往下一看他就觉得鲁国变小了。

其实这个就有点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过孔子是登上了高山然后觉得鲁国变小了。

在高处往下看,的确是会有这样的视觉,给人这种感觉,所以说如果只是根据这个来写文章和释义的话,自己总不能写一篇孔子到此一游的,爬山日记和观后感吧。

如果是这样的话,自己估计也就可以不用看了,然后放榜的时候,去看看就可以,然后体会一样观后感就可以了。

既然如此的话,那么不能这样写,不能够从这一句上理解,那么就只能是放在全文里面去解释了,毕竟这个不仅仅在古代很常用,就是在现代的时候也是需要这样的。

这句话的全文是这样的,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而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这就是这句话出自孟子时候的全文,看到这句话林逸尘不由得想到了朱熹。

这四书就是朱熹再次注释和整合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宋朝开始科举就以朱熹的理学观点为正统。

林逸尘记得朱熹在《孟子》这一章的时候,他也做了一个注解表达他自己的观点,话是这样说的。

“此章言圣人之道,大而有本。学之者必以其渐乃能至也。”

前面说过了自从宋以来科举就是以朱熹的观点作为官方正统观点,作为考

试的时候官方观点。

朱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圣人建立的儒家学说博大精深,一脉相承,求学的人一定要遵循儒学的规律,一步步按部就班,按照顺序来,这样才能够学好然后达到像孔子孟子那样的圣人的高深境界。

对于这个观点到底是对还是错,学习的时候到底要不要按部就班,这个不是讨论的时候,反正科举考试就是以朱熹的这话作为官方的观点。

所以说想要考科举那么就要这样来,这个现象在现代也是有的。

林逸尘记得以前文综考试的时候,题目是有争议的,最后老师也只是简单的说了一下,然后丢下一句话,以后这个题目再来,那么就选这个答案就是了,没有那么多为什么,选这个才能拿到分。

所以说现在也一样,既然是在明朝考科举,那么这一题就必须这样答,必须从这个思路出发。

林逸尘突然觉得其实科举和高考,和现代的应试教育还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的。

林逸尘想清楚了思路,然后就又开始进行破题了。

监考林逸尘的那个官差,他一直守在林逸尘的号舍里,他虽然不说话,但是也会看着林逸尘。

他发现这个考生心态很平和,答题的时候经常都会有很均衡的休息时间,以前监考的时候,有的考生前面写的很快,感觉是行云流水一般,到了后面则是眉头皱个不停,然后写不出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