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北宋·苏轼
【原文】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释】
1.彭城:今江苏徐州。
2.燕子楼:传说为唐朝尚书张建
封为自己的爱伎所建的小楼。
3.紞如:击鼓的声音。
4.梦云:出自《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的典故。
5.黄楼:苏轼在徐州为官时所造。
【译文】
月亮如同霜一样洁白,轻风如同清水一样清凉,秋之夜景幽然无限。弯弯的沟渠里,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滚落,此时夜深人静,如此美景却无人见。三更的漏鼓声音清脆,一片落叶飘下,竟将我的梦打断了。夜色迷茫,无法再看到黄昏之景
了,从梦中醒来的我在小园里流连。
长期在外的游子心怀疲惫,看着山中的归乡之路,更加思念故乡家园。现在燕子楼已空,曾住在这里的佳人早已不在,画堂中只留下**的双燕。自古万事成空,有几人又能从梦中醒悟,有的只是难舍难分的新欢旧爱。来日后人再看时,面对这黄楼夜景,一定会为我深深感叹。
【创作赏析】
苏轼为北宋文学家,虽然才情堪盛,学识广博,但一生仕途坎坷,不仅被同僚所排挤,
更有过牢狱之灾,从来没做过什么大的官职,可谓一生飘零,郁郁不得志。
这首《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是苏轼壮年时期所作,那时他刚出仕不久,满怀雄心壮志,但正遇王安石变法,朝廷中分成响应派与反对派,苏轼便是反对的一个。但是,皇帝并不听取他的意见,因为他官低言微,根本没有话语权。但因为他反对变法,所以受到拥护变法一派的打击,然后被派到徐州一带为官。面对着壮志难酬,政治昏暗的
现实,他孤愤不已,加之不断被贬的经历,更让他看透了官场。当他独宿于燕子楼时,面对当时的景致,十分感慨,从而写下了这首佳作。
从词中可以看得出来,作者以天涯倦客自称,远离家乡,再加之当时的际遇,他凭古思今,难免更有思念家乡的心境。所以,全词由景入情,由情入理,不但感伤秋景,更堪怜自身之遭遇,同时表达自我醒悟的透彻,这绝对可以称得上一首色彩强烈,却又寓意良多的人生哲理之佳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