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智囊全集 > 卷二十四

卷二十四

武案

【原文】

学医废人,学将废兵。匪学无获,学之贵精。鉴彼覆车①,借其前旌②。青山绿水,画本分明。集《武案》。

【注释】

①鉴彼覆车: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②前旌:前人的旌旗,指前人的道路和经验。

【译文】

靠死背书学成的医生是会害人命的,靠死读书学成的将军是会损伤士兵的。不学将会一无所获,可是学习贵在精当。应该学习古人的前车之鉴,汲取他人的经验,就像学习画画一样,最好的模拟对象不是画本,而是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所以总结历史上的成功案例,编成《武案》卷。

战 车

【原文】

李纲请造战车,曰:“虏以铁骑胜中国,其说有三,而非车不足以制之。步兵不足以当其驰突,一也;用车则驰突可御。骑兵,马弗如之,二也;用车则骑兵在后,度便乃出。战卒多怯,见敌辄溃,虽有长技,不得而施,三也;用车则人有所依,可施其力,部伍有束,不得而逃,则车可以制胜明矣。靖康间,献车制者甚众,独总制官张行中者可取。其造车之法:用两竿双轮,推竿则轮转;两竿之间,以横木筦之,设架以载巨弩;其上施皮篱①以捍矢石,绘神兽之象,弩矢发于口中,而窍其目以望敌;其下施甲裙以卫人足;其前施枪刃两重,重各四枚,上长而下短,长者以御人也,短者以御马也;其两旁以铁为钩索,止则联属以为营。其出战之法:则每车用步卒二十五人,四人推竿以运车,一人登车望敌以发弩矢,二十人执牌②、弓弩、长枪、斩马刀,列车两旁,重行③,行五人;凡遇敌,则牌居前,弓弩次之,枪刀又次之;敌在百步内,则偃牌,弓弩间发以射之;既逼近,则弓弩退后,枪刀进前,枪以刺人,而刀以斩马足;贼退则车徙,鼓噪相联以进,及险乃止,以骑兵出两翼,追击以取胜。其布阵之法,则每军二千五百人,以五分之一凡五百人为将佐卫兵及辎重之属,余二千人为车八十乘;欲布方阵,则面各用车二十乘,车相联,而步卒弥缝于其间,前者其车向敌,后者其车倒行,左右者其车顺行;贼攻左右而掩后,则随所攻而向之;前后左右,其变可以无穷;而将佐卫兵及辎重之属,皆处其中,方圆曲直,随地之便;行则鳞次以为阵,止则钩联以为营,不必开沟堑、筑营垒,最为简便而完固。”

【评】先臣余子俊言:“大同宣府地方,地多旷衍,车战为宜,器械干粮,不烦马驮,运有用之城,策不饲之马。”因献图本。及兵部造试,所费不赀,而迟重难行,率归于废。故有“鹧鸪车”之号,谓“行不得”也④。夫古人战皆用车,何便于昔而不便于今?殆考之未精,制之未善,而当事者遂以一试弃之耳。且如秦筑长城,万世为利,而今之筑堡筑垣者,皆云沙浮易圮。赵充国屯田,亦万世为利,而今之开屯者,亦多筑舍无成。是皆无实心任事之人合群策以求万全故也,法曷故哉⑤?呜呼!苟无实心任事之人,即尽圣

祖神宗之法制,皆题之曰“鹧鸪”可也!

【注释】

①皮篱:皮蓬。

②牌:盾牌。

③重行:两行。

④谓“行不得”也:鹧鸪叫声,似云“行不得也哥哥”。

⑤法曷故哉:其办法哪里过时了呢?

【译文】

李纲建议朝廷建造战车,说:“胡人以骑兵战胜中国,原因有三个,而不论其中哪个原因,只有利用战车才能将胡人制服。我军的步兵抵挡不了骑兵奔驰突击,这是原因之一;但是战车速度很快,可以进攻也可以防守。我军骑兵的速度、马上的战技都不如胡人,这是战败的第二个原因。但是利用战车,我军骑兵就可以跟在车后,看时机方便再出击。我军士兵多有畏惧心理,遇上敌兵,常常是不战自溃,即使有好的战技,也没有办法充分施展,这是战败的第三个原因。但是使用战车,士兵就会有所凭恃,利用战车可以约束队伍,防止士兵临阵脱逃。这样看来,战车能克敌制胜的道理就非常清楚了。靖康年间,呈献战车式样图的人有很多,但是只有总制官张行中所呈的车图最有价值。他造车的方法:用两根带有双轮的长竿,推动长竿,车轮就会跟着转动;两竿之间用横木相连接,再在横木上架设一个巨型大弓;大弓外罩上皮帐,这样就可以抵挡敌人的弓箭飞石,皮帐上面绘有彩色神兽图案,图案上的兽嘴是发射弓矢的地方,图案上的眼睛,可用来观察敌人的动向;战车下方的铁甲,可以用来保护士兵的双脚;在战车前方两侧上下各装设有长短不等的枪两重,上长下短,长枪用来攻击人,短枪用来攻击马;战车的两侧都装有铁钩,不作战的时候,可以用铁钩联结其他战车,连接成临时的军营。出战时的阵法是:每辆战车配备二十五名士兵,其中四个人负责推动长竿,来使车轮转动,一个人站在车顶上瞭望敌军,指挥弓矢发射的方向,其余的二十个人分别拿着盾牌、弓箭、长枪,以及斩马刀,排列在战车的两侧,每侧两行,五个人一行。遇到敌兵,最前排的是盾牌兵,其次是弓箭排,再后是枪刀排;敌兵在百步之内,就用盾牌作为掩护,弓箭排射箭;敌人逼近之后,弓箭排就退到后面,刀枪排上前,长枪刺人,短刀砍马;敌兵后退就推动战车大喊着前进,如果遇到狭窄陡峻的地形,就停止前进,命令骑兵从两侧出击以取得胜利。布阵的方法是,每军有二千五百名士兵,其中五分之一是将佐、卫兵,以及后勤补给兵,其余的两千人分别乘坐八十辆战车,排列成一个方阵形,每面都有二十辆战车,车车相连,士兵就在车与车的间隔之中行进,前排战车可以向前进攻,后排战车可以向后进攻,左右的也可以各往外推,敌人攻左右就抄他后路,随着敌人进攻的方位而防守,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变化,而将领、卫兵以及后勤兵都在方阵之中,这方阵也可以随地形变化而变成圆曲状,行进的时候阵中的步兵可以再排列阵式,休兵的时候联结各车围成营地,不必再另

行挖沟

【评】前朝大臣余子俊说:“大同宣府等地,地势平坦开阔,非常适宜用战车作战。作战的时候所需要的武器粮饷也不用靠马匹驮负,车可以组连成城垒,又可以代替马运输。”按照呈献战车式样图,兵部所造出的样车,花钱很多,但是行动笨重,只能废弃不用,最后样车得到个“鹧鸪车”的称号。所谓“鹧鸪”,也就是“行不得也”的意思。古人作战都用战车,为什么古代最有效的战争武器,在今天却不适用呢,我认为大概是由于考证不够精确,制作不够精良的缘故。而负责这件事的人以偏概全,一次发现不适用,以后就再也不愿去尝试。就以秦始皇筑长城为例,世代都受长城御敌的好处,可是今天我们所建筑的城堡,所修筑的城墙,都好像沙土一般非常容易就倾毁了;赵充国的屯田法,也是后代屯田的典范,但是今天我们的屯田政策,除了盖了几间房舍之外,就再也看不到任何其他的建树了。这些都是不真心做事,想集思广益以求万全的缘故。前人的办法哪里过时了呢?唉,如果人没有一颗想要认真做事之心,即使是圣人的法制,也都可以题上“鹧鸪”两个字了。

吴玠 吴璘

【原文】

吴玠①每战,选劲弩,命诸将分番迭射,号“驻队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敌不能当。

吴璘仿车战余意,立“叠阵法”,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贼相搏②,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拒马③为限,铁钩相连,伤则更代之,遇更代则以鼓为节。骑为两翼蔽于前,阵成而骑退,谓之叠阵。战士心定,则能持满④,敌虽锐,不能当也。

璘著《兵法》二篇,大略谓:金人有四长,我有四短,当反我之短,制彼之长。四长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弓矢。吾集番、汉所长,兼收而用之,以分队制其骑兵,以番休迭战制其坚忍,以劲弓强弩制其重甲,以远克近、强制弱制其弓矢。布阵之法,则以步军为阵心,翼以马军,为左右肋,而拒马布两肋之间。

【注释】

①吴玠:知兵善骑射,北宋末为副将。南宋初屡破金兵,与弟吴璘均称中兴名将。

②相搏:肉搏。

③拒马:古代一种防御用战具。

④持满:张满弓以待敌。

【译文】

宋朝人吴玠每次作战之前,挑选强劲的弓弩,然后再命令诸将轮流举射,称之为“驻队矢”。这种“驻队矢”能够连续不断地发射,箭一发射出去就好像是倾盆大雨,敌人根本没有任何招架还击之力。

吴璘仿效古代车战方法,研究出了一种“叠阵法”,每次作战的时候,列在兵阵最前排的是长枪兵,坐下之后就不允许再站起来;第二排是射程最远的强弩;第三排则是次强弩,都必须以跪姿等待敌人的进攻;然后就是神臂弓。和敌人肉搏交战时,百步之内由神臂弓先射箭,七十步之内则由所有的弓弩一起发射。第二重阵也一样。每次布阵,

阵前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