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断
【原文】
智生识,识生断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集《识断》。
【注释】
①断:判断。
【译文】
能对事物有深入的观察与了解,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在应该当机立断时,千万不可因为观察、了解而延迟、拖宕,否则反会受到其伤害。集此为《识断》卷。
齐桓公
【原文】
宁戚,卫人,饭牛车下,扣角而歌。齐桓公异之,将任以政。群臣曰:“卫去齐不远,可使人问之,果贤,用未晚也。”公曰:“问之,患其有小过,以小弃大,此世所以失天下士也!”乃举火①而爵之上卿。
【评】韩范已知张、李二生用之才,其不敢用者,直是无胆耳。孔明深知魏延②之才,而又知其才之必不为人下,故未免虑之太深,防之太过,持之太严,宁使有余才,而不欲尽其用,其不听子午谷之计者,胆为识掩也。呜呼,胆盖难言之矣!魏以夏侯楙镇长安。丞相亮伐魏,魏延献策曰:“楙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走,比东方相合,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危计,不用。
任登为中牟令,荐士于襄主③。曰瞻胥已,襄主以为中大夫。相室④谏曰:“君其耳而未之目也?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襄子曰:“我取登,既耳而目之矣,登之所取,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此亦齐桓之智也。
【注释】
①举火:点燃灯火,指不待次日,当夜就举行仪式。
②魏延:三国蜀汉大将,官至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每随诸葛亮出师,请与亮异道,亮不许,延常叹己才用之不尽。诸葛亮死后,魏延有二心,被杀。
③襄主:赵襄子无恤。战国初年,与韩魏三分晋国。
④相室:执政之臣,即相国。
【译文】
宁戚是卫国人,每当他给拴在车下的牛喂食时,总是一边敲打牛角一边唱歌。有一天,齐桓公正巧从他身边经过,觉得他不同于别人,想要任用他,但大臣们却劝阻说:“卫国离齐国并不远,不如先派人打听他的为人,如果确实贤能,再任用也不迟。”可是齐桓公说:“何必多此一举呢?调查的结果可能会发现他有某些小缺点。人做事常会因小弃大,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天下智士常不得君王重用的原因。”于是,齐桓公当夜就拜宁戚为上卿。
【评】三国时的诸葛亮虽深知魏延的才干,但由于他也知道以魏延之才不会居人之下,因此顾虑太深,防范太多,戒备太严,宁可只借重魏延的余才,却不肯让他完全发挥。当初孔明不肯采纳魏延提出的子午谷的计策,就是由于孔明的胆气被识虑所蒙蔽的缘故。唉!看来“胆”这个字,还真非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的。魏派夏侯楙镇守长安的时候,蜀相孔明企图发兵征魏。当时魏延曾献计说:“夏侯楙懦弱无能,如果丞相能给我拨精兵五千,我可直出褒中,绕秦
岭东进,然后再从子午谷北行,不用十天,就可攻下长安。夏侯楙见我来攻,定会弃城而逃,到那时即使魏国派驻守东方的军队前来救援,他们也必须行军二十天才能到达。如果丞相此时再从斜谷出兵,更可一举收取咸阳以西之地。”但当时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危险,没有采纳。
王登出任中牟令时曾向赵襄子推荐一个人,并说这个人叫瞻胥已,赵襄子便任命这人为中大夫。相国劝阻说:“大王只是听别人说这人有才干,自己却没有亲眼见识过,怎能轻易相信而随便任用呢。”赵襄子说:“我任用王登,是既耳闻又目见了,如果对王登推荐的人又要耳闻又要目见,这样的耳闻和目见真是没个完了。”赵襄子和齐桓公可说是具有同样的智慧。
周瑜等 三条
【原文】
曹操既得荆州,顺流东下,遗孙权书,言:“治水军八十万众,与将军会猎于吴。”张昭等曰:“长江之险,已与敌共,且众寡不敌,不如迎之。”鲁肃独不然,劝权召周瑜于鄱阳。瑜至,谓权曰:“操托名汉相,实汉贼也。将军割据江东,兵精粮足,当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又今盛寒,马无藁草;中国①士众,远涉江湖之险,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瑜请得精兵五万人,保为将军破之!”权曰:“孤与老贼誓不两立!”因拔刀砍案曰:“诸将敢复言迎操者,与此案同!”竟败操于赤壁。
契丹寇澶州,边书告急,一夕五至,中外震骇。寇准不发,饮笑自如。真宗闻之,召准问计。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愿驾幸澶州。”帝难②之,欲还内。准请毋还而行,乃召群臣议之。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准曰:“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奈何弃庙社远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乃决策幸澶州。准曰:“陛下若入宫,臣不得到,又不得见,则大事去矣!请毋还内。”驾遂发,六军、有司追而及之。临河未渡。是夕内人相泣。上遣人瞷准,方饮酒鼾睡。明日又有言金陵之谋者,上意动,准固请渡河,议数日不决。准出见高烈武王琼③,谓之曰:“子为上将,视国危不一言耶?”琼谢之,乃复入,请召问从官,至皆嘿然。上欲南下,准曰:“是弃中原也!”又欲断桥因河而守,准曰:“是弃河北也!”上摇首曰:“儒者不知兵!”准因请召诸将,琼至,曰:“蜀远,钦若之议是也。上与后宫御楼船,浮汴而下,数日可至。”众皆以为然,准大惊,色脱。琼又徐进曰:“臣言亦死,不言亦死,与其事至而死,不若言而死。今陛下去都城一步,则城中别有主矣。吏卒皆北人,家在都下,将归事其主,谁肯送陛下者?金陵亦不可到也!”准又喜过望,曰:“琼知此,何
不为上驾?”琼乃大呼“逍遥子”④,准掖上以升,遂渡河,幸澶渊之北门。远近望见黄盖,诸军皆踊跃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契丹气夺,来薄城,射杀其帅顺国王挞览⑤,敌惧,遂请和。
【评】按是役,准先奏请:乘契丹兵未逼镇、定,先起定州军马三万南来镇州,又令河东兵出土门路会合,渐至邢、詺,使大名有恃,然后圣驾顺动。又遣将向东旁城塞牵拽,又募强壮入虏界,扰其乡村,俾虏有内顾之忧。又檄令州县坚壁,乡村入保,金币自随,谷不徙者,随在瘗藏。寇至勿战,故虏虽深入而无得。方破德清一城,而得不补失,未战而困。若无许多经略,则渡河真孤注矣。
迟魏之帝者,一周瑜也;保宋之帝者,一寇准也;延宋之帝者,一陈康伯也。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