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注释】
费fèi:伯益由于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大费,于是后人便以“费”为姓。还有春秋时期,鲁懿公的后裔被封于费,后代也以“费”作为姓氏。
廉lián:颛顼的孙子名叫大廉,于是子孙便以名字中的“廉”作为姓氏。
岑: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候,分封了一大批功臣和贵族,他的堂弟姬渠,被封在岑(今陕西韩城),为子爵,所以人们称他为岑子。岑子后建岑国,于是子孙便以国名“岑”为姓。
薛xuē:大禹为王的时候,有个贵族叫奚仲,受封于薛地(今山东滕县),奚仲建立了薛国。后又迁至邳(今江苏邳
县西南),成为齐国的属地。战国时薛被楚兼并,公子登仕楚,封官大夫,登命令子孙改姬为“薛”姓。
雷léi:远古时黄帝娶了方雷氏为妻。方雷氏是方雷国公族的女子,后来她的子孙有的姓方,有的姓雷,于是雷姓就这样形成了。
贺hè:齐桓公的后代有公子封,封父亲的名字为庆克,于是他便以父亲名字中的“庆”为姓。东汉安帝时,汉安帝的父亲叫刘庆,为避讳,天下姓“庆”的人都改姓“贺”。
倪ní:周武王时,封颛顼的后裔于邾,为附庸国。邾国国君邾武公又封其次子公子肥于郳(今山东藤县东),称为郳国,为邾国附庸。战国时,郳国被楚国灭亡,后代便以郳为
姓,后来又为避仇人的杀害,就去掉“邑”旁为兒氏,后又加“人”旁才成为倪姓。
汤tāng:汤是上古著名的氏族领袖,他打败夏朝的暴君桀,建立了商朝,汤就是商王朝的建立者,后代以汤为荣,于是便取姓为“汤”。
滕téng:周武王封弟弟错叔秀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建立滕国。至战国初期,滕国被越所灭,不久复国后又被宋灭,于是子孙以国名“滕”为姓。
殷yīn:商朝中期,内乱频生,商汤的第九代孙商王盘庚即位后,将商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国势趋于稳定,所以历史上称为殷商或商殷。周武王灭商纣后,子孙便以“殷”为
姓。
罗luó:黄帝后裔祝融的后代在春秋时期建立了罗国,后被楚国所灭,于是子孙便以国名为姓。
毕bì:周文王第十五子名叫姬高,受封在毕(今陕西咸阳西北),称为毕公高。毕公高与召公一起辅佐周康王,使其经济和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成康之治”的盛世。于是毕公高的后代以国名“毕”为姓。
郝hǎo:传说殷商时期殷王乙封其子子期于郝乡(今山西太原),于是子期的后世子孙以地名“郝”为姓。
邬wū:黄帝时求言是邬邑部落的首领,于是后代便以“邬”为姓。春秋时晋国正卿祁氏的家臣臧被封于邬邑(今山西介休),他的后代改称邬氏。
安 ān:
黄帝之孙名安,据说后来居于西戎,建立安息国,其后人以安为姓。而实际上安息国应该是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东汉时,安息国太子安清放弃王位,出家为僧,四方游化,后定居洛阳,取名安世高,为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另外一支是历史上西域的安国,唐时归附中原,也是效仿汉人以国名作为姓;再一个是北魏时安迟氏随孝文帝南迁至洛阳,亦改单姓为“安”。
常g:黄帝手下有两位大臣常仪和常先,他们的后代就取名字中的“常”字作为姓,称为常氏;再有就是周文王的儿子康叔分封其子于常邑,于是他的后代也以常为姓;还有一部分是北宋时,为避真宗赵恒名讳,恒姓人改为常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