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没有欲望呢?也许,人正是因为有了欲望,才有了前进的动力,拥有了漂亮的房子、高贵的汽车、巨大的权利等等。但是,人毕竟不同于动物,人要学会控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变得贪婪,人只有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欲望,才会生活得幸福;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贪婪,任由其发展,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利令智昏,坠入深渊。
贪婪是无底洞,一旦任由贪欲无限滋生,人生将变得失去控制,难免会坠入万丈深渊。人要学会自制,不断反省自己,哪些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哪些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要想清楚。这样,才能让自己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人类本身并没有贪欲,如果一个人从烟雾弥漫的城市来到一个松林里,呼吸清新的空气,谁也不会说他消耗氧气是过于贪婪。贪婪是从一个人的需要和另一个人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开始的,是由于必须
用武力、狡诈、盗窃等手段,从他人手中把快乐和满足夺过来而产生的。”
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很多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贪婪,毁掉了大好前程。有时明知道是圈套,却因为抵制不住诱惑而落入陷阱。很多时候,他们不是败给自己的聪明,而是败给了自己的贪婪。
你无法控制自己的贪婪,就难免要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三位年轻人在一个小镇上看到一支送葬的队伍。他们打听到死者原来是他们的两位朋友:一位叫“友谊”,一位叫“快乐”,他俩被一个外号叫“死亡”的人谋杀了。三位中一个年龄最小的人对他的两个朋友说:“这个外号叫‘死亡’的家伙到底是谁?咱们一起去找他,为咱们的朋友报仇!”
半路上,他们遇上了几个神色慌张的人,其中一个老太太告诉他们,“死亡”正在追赶他们,必须赶快逃走,否则便会被杀害,并劝其他人也一起逃走,如果遇上
“死亡”便没命了。他们告诉老太太,他们就是来杀“死亡”的。在他们的再三要求下,老太太告诉他们,“死亡”就在小村子后面那座山的山顶上的一棵老橡树下。
他们三人兴奋地向山顶走去,并拿出随身携带的尖刀,随时准备捕杀“死亡”。出乎意料的是,当他们高度戒备地来到那棵老橡树下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面目狰狞的“死亡”,却发现一箱子金光闪闪的金币。他们马上丢下尖刀,欣喜若狂地数起金币来,把寻找“死亡”的事忘得一干二净。那个领头的年轻人说:“我们必须守住这些金币,否则会被认为是偷来的而被投进监狱。这样吧,我们来抽签,谁的签最短,谁就去镇上买吃的,另外两人就留下来守住这金币,明天我们就把金币分了各奔东西。”最年轻的小伙子抽到了那支最短的签,他拿着几块金币到小镇上买吃的去了。
两个守金币的人各怀鬼胎,分
成三份的金币被分成两份。那个买东西吃的年轻人走进小镇时则想:如果在这些吃的食物里放进毒药,那么,那些金币就可以归我一人所有。于是,他先吃饱了,然后在食物和饮料里放进一种无色无味的烈性毒药,并于当晚回到朋友身边。不料他刚回来,便被两个朋友杀害了。他们得意地吃着同伴买回的食物和饮料,几分钟后,他俩也中毒身亡。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他们也会像他们的朋友“友谊”、“快乐”那样被“死亡”杀害。更想不到的是:杀害他们的“死亡”,其实是蕴藏在金币后面的贪婪。因为贪婪,无论是友谊、快乐,还是生命,都会走向死亡。
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许多人往往都会犯同样的错误,由于太看重眼前的利益,让贪婪蒙蔽了双眼,结果铸成大错,甚至悔恨终生。想一想,世界上有多少人为了钱财,夫妻离异、兄弟反目;有多少人为了升官发
财,朋友相残、同事相害;又有多少人为了贪欲而锒铛入狱呢?
古圣先贤早有“一念贪私,万劫不复”的论述。提出“做人要以‘不贪’二字为修身之宝;道德品行的修养是做人的必须,且是一生一世的艰苦事情”的理念。并且形象地描述:人之初,性本善。良知,人皆有之,但是,人一旦动了贪心邪念,良知就会自然泯灭。原本心中的善良,正气,刚毅随之化为了乌有,而聪颖智慧变为糊涂昏庸,或曰:利令智昏。善慈仁爱变为了残酷刻薄,纯洁的人格变得污浊,若一意孤行,会酿成人生甚至家庭与社会的悲剧。所以告诫世人:“不贪”应作为高悬利剑相伴一生。
人不要过于贪婪,因为贪婪得来的东西,永远是人生的累赘。贪婪的人常怀有私心,贪婪轻则让人丧失生活的乐趣,重则误了身家性命。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这或许便是贪婪的代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