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别让抱怨害了你 > 不妨做个“糊涂”的人

不妨做个“糊涂”的人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糊涂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思想境界。糊涂更是一种心态、一种美德,秉持糊涂的心态做人,自然能妥善地对待世间的人和事,既尊重了自己,又能赢得别人的尊敬,这也是糊涂做人的要义。当然这个糊涂是有选择的,小事、不涉及原则问题的事,完全可以糊里糊涂地处理,而大事一定不能糊涂,不能妥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这样一些高人,他们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糊里糊涂,但遇到原则上的大事,却心如明镜,心细如发,一点儿也不含糊。相反,还有一些人,他们却总是在蝇头小事上大做文章,尽显“聪明”。这两种人孰高孰低呢?不言而喻,只有那些小事糊涂、大事清楚的人才能成就大事,而那些把心思都耗费在小事上的人,哪还有精力去干大事呢?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学术上是天才,但小事上却不

注意,例如他穿西服常常忘了系领带,甚至穿着拖鞋去讲课。因此有许多关于他的趣闻。一天,爱因斯坦去厨房帮妻子做饭。他剥洋葱的时候,被刺激得直流泪。妻子告诉他,剥洋葱要在水里剥才舒服。过了一会儿,妻子突然发现爱因斯坦不见了。她在客厅、书房、卧室都没找到,就急得跑到院子里大叫:“阿尔伯特!阿尔伯特!”这时,爱因斯坦从游泳池里冒出来,嚷道:“你还说,在水里剥洋葱舒服,我去做实验,被搞得眼睛睁不开,气也喘不了,你骗我……”

在小事情上面,爱因斯坦可谓糊涂到了极点,竟然跳进游泳池去剥洋葱。他还经常把面值很大的钞票用作书签,并在看完书后随手把书签丢掉。可以看出,这位科学巨匠在生活琐事上就是糊里糊涂。可是他做起物理实验来,却是思维缜密,一丝不苟,这样,他才能够历史性地提出相对论。

可见,他在大事上一点也不糊涂,倒是精明到了极点。

左宗棠说:“凡小事精明,必误大事。”这无疑是一种人生智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小事糊涂能使人集中精力干大事。而如果把精力过多地花费在小事上,就不利于工作和发展。比如在单位里,整天忙于走人际关系,钩心斗角,算计别人,却没有精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得到重用、怎么会有大作为呢?

但是,当遇到大事的时候,却来不得半点糊涂,因为大事事关大是大非,关系到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正义与邪恶。面对这样的事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察秋毫。宋朝宰相吕端就是这样一个面对大事不糊涂的典型。

公元997年,宋太宗病危,宦官王继恩串通皇后,纠结党羽,企图发动宫廷政变,拥立楚王赵元佐为皇帝,以便自己操纵朝政。太宗驾崩,皇后马上派王

继恩去召见吕端,计划逼迫吕端同意他们的阴谋。吕端对他们的计划有所察觉,现在听皇后召他入宫,知道这帮坏人要行动了,于是果断地把王继恩锁在自己的书房之中,然后入宫见皇后。果然,皇后提出废掉太子,立楚王为皇帝。吕端毫不客气地否定了皇后的意见,坚持按照宋太宗的旨意行事。由于主谋王继恩已经被控制,皇后没有了帮手,也没了主意。吕端率领众大臣保太子继位,这就是宋真宗。之后,吕端又把王继恩及其党羽发配外地,平息了这场争端,确保了大宋政权的稳定。

吕端在涉及个人利益的小事上,总是糊里糊涂,这在太宗一朝是出了名的。但一旦面对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他就表现出了大智大勇,毫不糊涂。人一生要经历的事情不计其数,所以我们应该在那些不重要的事上糊涂一些,尤其是涉及个人名利的一些小事,更应如此。

否则,一个人把所有心力都花费在这样的事上,势必会让自己的生活“一地鸡毛”,被这些细枝末节搞得筋疲力尽。

人的一生从无知到懂事、明理是一个过程,没有什么人会想做个蠢笨的人,一辈子什么道理也不懂。尽管明白人生道理的同时也给我们增添着人生的烦恼,很多人还是要力图使自己变得更明白。但有些事只可以自己心中明白,不要表现出来很明白,要假装自己傻、糊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揣着明白装糊涂”。

小事上糊涂,大事上清楚。对于面子、地位、名利等小事,一定要糊涂一点。而对于大是大非,涉及人生原则、党纪国法的大事,则一定不能糊涂,要坚持原则,保证头脑清楚。所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一定要分清楚哪些是细枝末节,哪些是根本大事,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聪明,这样你才会拥有和谐的生活,成功的人生。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