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写了“月到中天”那首七律,果真够呆的,竟先送交这位不算很开心的老上级审阅。宝钗只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至于怎么不好?应是怎么个做法?看法保留,不置一词。而且针对黛玉:“看她是怎么说?”看起来,不算十分与人为善。至少,这是让人难堪的不肯表态。
等到香菱的第二首七律“非银非水”脱稿,这回呆子不想再碰钉子,直接往黛玉这边来了。宝钗本来表明要看黛玉怎么说而自己不想讲话的,但到她打算发言时又半点不含糊。第一,说题目要改一改,这是一种比较委婉的但挺彻底的否定。第二,她说:“也罢了,原是诗从胡说来。”一下子把写诗的人,教诗的人,统统置于尴尬的境地。似乎是在开玩笑。看来薛、林二位女士,未必不暗中较劲。幸好大观园里不成立诗协,虽然那是绝对的清水衙门,但若真的成立,又觉得是肥差了,少不了你争我夺,削尖了脑袋之类的笑话,就会产生。那时候,大观园诗协的主席职位,谁来担任,还颇费踌躇呢!
不过,她俩在文学这个范畴里,角力是比较文明的。至少不发表评论,声严色厉;也不画地为牢,泾渭分明;更不仗势欺人,拉帮结派。但只限于文学,其他方面,对不起,宝钗的忍让就是有一定限度的了。
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敬献的一盘子礼品中,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贾母眼熟,记不得哪个女孩子戴过。宝钗说史湘云,宝玉说他怎么没见过,探春说宝姐姐有心。接着黛玉冷笑道:“她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唯有这些人戴的东西上,她才是留心呢!”
这当然是很厉害的攻击,林黛玉对金玉良缘的反应,是有点神经质的。不过,薛宝钗“听说,回头装没听见”,退让了。
这是初一的事,到了初三,薛蟠生日,摆酒唱戏。宝玉和黛玉两人闹别扭,弄得老太太不舒心,凤姐只好将他们弄到贾母身边。谁知贾宝玉说话造次,竟把薛宝钗比作杨妃,使林黛玉着实得意,宝钗眼看天平的砝码朝一边偏去,宝玉和黛玉联合起来嘲弄她,是无法容忍的。所以这一次很不客气地反击,让他们领教了她的厉害。
由此可见,力量失去均衡,便会不平;不平则鸣,也是很正常的反应。在《红楼梦》里这个三角爱情游戏中,她深知自己在贾宝玉心目中的位置不如林黛玉。她是后来**来的第三者。有一次在
怡红院,她亲耳听到贾宝玉在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尽管薛宝钗不可能研究弗洛伊德,但这种潜意识的流露,无论如何都给她心灵造成巨大的震荡。在她和林黛玉争夺贾宝玉爱情的这场争斗中,她明显地处于弱势,唯其如此,所以她很计较。
相反,薛宝钗在文学方面,倒不怕示软,这就因为她实在并不弱的原因。所以,文坛上那些爱吵吵巴火的人,爱争长较短的人,都由于底气不足,缺乏实力,才按捺不住要跳出来说三道四的。谷子成熟了,便把头低垂了下来,而那些总挺着脑袋左右顾盼的人,显然离成熟还有一段日子。
在元春省亲**上,每人奉旨一匾一咏,这很有点诗歌大奖赛的意味。评比的结果是:“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姐妹所及。”这是元妃说的话,明显地带有官方色彩,所以薛宝钗是钦定的不亚于林黛玉的一等奖获得者。随后不久,端午节贵妃赏的节礼,宝钗所获规格高出黛玉一头,这使黛玉恼火不已,实际上等于娘娘对金玉良缘投了赞成票。不过,也应看到宝钗的应制诗“芳园筑向”的颂圣主题挺能邀官方的好,所以元妃排名次,薛先林后,倾向性很明显。娘娘看中的是这个人,而不是看中了她的诗,真正应该当冠军的是林黛玉,大家心里是明明白白的。
一般地讲,旧时那些****的作品,哪怕露骨的吹捧,也会讨得皇上的欢心。否则,哪有如此多的御用文人呢?这正是薛宝钗的聪明了,她把文学当作手段,知道统治者的胃口,喜欢吃什么,就喂他什么。投其所好,不但是生存之道,而且还可以达到邀赏受宠,排斥异己的目的。结果,宝钗到底谋得了宝**奶的位置。虽然,这份胜利多少有点儿凄惨,因为宝玉的政策是你们不让我得到,我也不让你们得到。所以宝钗其实也等于咽下一枚苦果,但无论如何也要比为文学而文学的黛玉的命运好得多。
黛玉教香菱写作,第一,缺乏我们中国人应有的美德,不那么谦虚。不错,你是一流女作家,但口气似乎不必如此大:“既要学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还教得起你。”第二,诗是一门学问,自有其自身的规律、章法,林黛玉特别强调了“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样,她的学生得出结论:“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种反传统的做法,若是贾政知道了,那位正统派,准说误人子弟的。他连自己的儿子学《诗经》都反对,遑论其他。第三,过于娇宠文学新秀,香菱不过刚入门径,林黛玉便说:“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宝钗就不同了,她和史湘云夜拟菊花题时,说得再清楚不过:“诗题也别过于新巧了。……诗固然怕说熟话,然也不可过于求生,头
一件,只要主意清新,措词就不俗了。”接着话锋一转:“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织针黹是你我的本事,一时闲了,倒是把那于身心有益的书看几章,却还是正经。”一下子面孔板起,满口道德文章。
林黛玉是不会说出这番卫道的话的,但宝钗这个人,就是中国人中的绝顶聪明者了,她可以说而不做,她可以阳奉阴违,但高调是必须要唱的,黄钟大吕,唱得越高越好。说归说,做归做,正确的话说完以后,一转脸,并不妨碍她写出反潮流的文章。第二天,那首“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的螃蟹咏,很流露一番不满现实的意思。以至宝玉脱口赞曰:“骂得痛快!”众人看毕,也说:“这方是食蟹的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思,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歹毒了些。”妙就妙在宝钗能够自如地、并行不悖地说革命的话和做反叛的诗。黛玉办不到,所以她只能最终败局。
不过,众人还是肯定薛宝钗的才华。虽然这次菊花诗会,头奖让林黛玉夺走了,但别忘了,第一届海棠诗会,薛宝钗可是金牌得主。所以,她在文学成就上,用不着和林黛玉争,两强相遇,势均力敌,用不着紧张,这才表现出宽容。但在贾宝玉爱情的天平上,她晓得自己的分量不及林黛玉,所以就不得不步步为营了。
应该看出,薛宝钗虽然以文学为手段,但她绝不是鲁迅先生所讲的那类“空头文学家”,也不是***描写过的“头重脚轻根基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角色。宝钗的学问才识,文化素养,比之时下一些浅薄作家,货真价实得多。至少对于中国书,要看得不知多若干倍,至少不会一问两瞪眼,至少不靠念两个外国名字来吓唬人。
虽然,有时她挺让人讨厌。薛宝琴新编了十首怀古诗,“众人看了,都称奇妙”,独她却说:“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做两首为是。”因为后两首涉及《牡丹亭》《西厢记》,在当时大概被认为是黄色的书籍。马上正经起来,而且赶紧撇清,其实她比谁都看得多看得早。宝钗有学问,文学自不用说,看她在指点惜春作画时,很使人怀疑她是否在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过。同时,无论怎样不喜欢她这个人,她拿出来的诗,都是站得住脚的。
宝钗的诗,风格不一,体裁多样,有辛辣讽喻的螃蟹咏,有含蓄浑厚的海棠诗,有伤感甚至颓废情调的“恩爱夫妻不过冬”,也有很具新潮意味的“东风卷得均匀”的柳絮词。因此,应了一句俗话,她不是那种“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主,不是吹出来或唬出来的主,不是假借权力,倚仗靠山,狗屁也写不出的主。她胸有成竹,决非草包,拿得出作品,经得住褒贬,所以在文学上,她和林黛玉不叽叽喳喳,说短论长,而是一派大家气象。
这大概是大观园文坛难得平和的一个原因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