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我为什么这样活 > §对岸总是有人家

§对岸总是有人家

丹河从晋东南逶迤流入豫西北。

平时,这丹河水清见底,游鱼可数,细流潺潺,微波荡漾。磨坊安静地转动,牧羊娃在山坡上嗷嗷地吆喝,一片田园牧歌风味。

但到了夏秋两季,这丹河就变得狂放起来,好像突然长大起来的孩子,旧时的衣衫狭窄得塞不进身体,一下子涨到半山高的滚滚浊流,汹涌而下,咆哮着,席卷着所有能裹挟走的一切,如雷似的冲决着,奔腾着。牛大的石头,在水中,像鸡卵般被摆弄着,那声势令人可畏可怖。

每到此时,两岸便可望而不可即地分隔开来,鸡犬之声相闻,往来是绝无可能的了。

我始终记得河对岸山顶阳坡上那几户人家,每天清晨,阳光先把那小村落照亮。好久好久,这夏秋季节特别耀眼的太阳,从对岸山巅慢慢地滑下来,跨过飞腾的巨流,才照到我们工棚。此刻,已经是晌午了。可到了下午三四点钟,露脸不多一会的“日头”(当地人这样称呼),又回到对岸那小山村了。直到我们工棚里黑黢黢的了,对岸屋顶的青石板上,还残留着最后一抹光亮,可以清楚地看到飞鸟的归巢,鸡兔的进笼,哞哞的羊群和悠闲地摇着脖下铃铛的短角黄牛回村的情景。

那时,我很孤独。

此情此景,似乎成为所有人都不屑理会我时的唯一慰藉。

我刚被“发配”到这崇山峻岭里来的时候,阳坡的桃杏花

早过了旺势,倒是我们阴山背后的工棚周遭,晚开的但已零落的花,再也挽留不住匆匆而去的春天,等到我想跨过河去,一探那小小山村的究竟,丹河已经涨水了。

何况,那种大家都具有的自由,对我来讲,是被剥夺了的呢!

其实,我本性好热闹并且恋群,孤独与我无缘。应该说中国人比较地缺乏这种“洋”感觉的。倒未必是国人在这方面的神经特别坚强,或者格外迟钝。我想一个人只有在温饱之后,无谋生之虑,才有闲工夫去思量感情的细腻方面。倘若一位先生或一位女士,无论怎样高雅,必须要去为每天的大饼油条奋斗,否则肚皮就不买账的话,怕是来不及孤独的。

但那时我失去了自由,便陷入了人为的孤独里。

一个政治上的禁圈,紧紧把人箍住,虽然是无形的,摸不着也看不见,但却是严峻的存在,圈内圈外,谁也不敢逾越。

我至今考证不出这种惩罚的发明权,究竟属于谁?或许古已有之?或许洋为中用?置身于人群之中,一顶“**分子”的帽子扣着,成为不可接触的贱民,你不想孤独也不行。所有的人,都像害怕瘟疫地避开我,用这种在人群中画地为牢的孤独,来惩罚一个其实并无过错的人,虽然美其名曰教育,实际更多的是一种文明的残忍。但无论如何要比《水浒传》里林冲脸上刺着金字,发配沧州,进步得多了,想到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