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使用制钱,比使用铜板的历史长得多,据《汉书食货志》,那时就有“钱圜函方”的货币。方孔,最初是为了弥补冶炼时边缘不圆,再加工时的操作方便而设,但到了后来,冶炼技术高明了,方孔沿旧习不变。我们看《资治通鉴》,唐高宗跟他叔叔李元婴、哥哥李恽开的玩笑,便知道那时也在使用外圆孔方的硬币。“元婴与蒋王恽皆好聚敛,上尝赐诸王帛各五百段,独不及二王。敕曰:‘滕叔、蒋兄自能经纪,不须赐物,给麻两车,以为钱贯。’二王大惭。”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通货就是这种外圆内方的制钱。因为,在钱的中间留着5×5毫米大小的正方形洞眼,可用绳索贯穿起来,有其实用价值。北方老农有一种叫做“褡裢”的布袋,现在犹能在穷乡僻壤中见到,前后等长挂在肩头,若一吊钱,为一千文制钱串在一起的计算单位。其长度,正好分挂在身前身后。“吊”的原义,或许由此而来。
由于这个方孔,制钱获得了一个谑称,叫“孔方兄”。
晋代鲁褒,有篇名文,题曰《钱神论》,就从钱的形状写起的:“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由其圆……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明人
王世贞在《鸣凤记》里,说得更传神:“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问道何以故,家中有孔方。”“有钱使得鬼推磨”,岂止拿钱买官呢?所以,鲁褒颂钱为神,只要有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纷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雠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
因此,一吊孔方兄价值多少,就要看是什么人,用在什么地方了。
其实,老百姓手里一吊钱的分量和康熙手里一吊钱的分量,是不一样的。《红楼梦》里元春探亲,赵嬷嬷回忆当年接驾盛况,接的正是这位皇帝。据史载,从二十三年到四十六年,康熙先后六次南行,视察河工,其中有几次曾经到南京,以江宁织造曹寅的府邸,为其行宫。这固然是无上荣光的事情,但也是一次“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的高消费游戏,“把银子花得淌海水似的”,这就是诗人所讽刺的“金钱滥用比泥沙”了。
如果说,穷人的一吊钱,当命;富人的一吊钱,当水;那么皇帝的一吊钱,恐怕只好当屁,甚至连屁也不顶。就在南行记粮食细账的同年,到了年底的例行赏赐时,这位皇帝不去计算九文钱可以买一斤白面,大撒把地洒起银子,赏赐面之大,赏赐额之高,如果折合粮食,一辈子也吃不完的。
现将他发放给皇亲国戚的红包数额,列表如下:
封建社会就是等级社会,康熙不搞平均主义,同是皇子,有受封与未受封的差别,因此赏赐待遇不一。玄烨**岁时,第24子出生,取名胤祕自康熙十一年大阿哥胤禔出生,至康熙五十五年,共生子(生女不计在内)35人,然其中11人早夭。存活下来的儿子为24人,未受封的仅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从这里可以估算到每年的年终赏赐,是一笔天文数字,也是国库的一笔沉重负担。
《红楼梦》的贾府,不知属于上表的哪一级,在除夕祭宗祠时,举家也在等待贾蓉到礼部去领这份皇上的恩赏呢!看来,康熙在皇子胤祉的奏折上记的豆腐账,若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就是一次故作姿态。封建社会里的所有帝王,无论其如何暴虐、**、昏庸、无能,在他还未从金銮殿的宝座上跌落下来时,都要把自己打扮出英主明君、爱民如子的样子。
尤其做皇帝久了以后,更是抓住一切机会,表现他亲民爱民的形象,让臣民们为他山呼万岁。这种表演欲是情不自禁的,即使清醒如康熙者,也不例外。他需要臣民对他五体投地,对他顶礼膜拜,对他****,对他敬若神明,和历史上所有统治者,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虽然,康熙在他的政治遗嘱中,曾经对历代帝王
做过一些评价:“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隋文帝亦开创之主,不能预知其子炀帝之恶,卒至不克而终。又如丹毒自杀,服食吞饼,宋祖之遥见烛影之类,种种所载疑案,岂右前辙?皆由辨之不早,而且无益于国计民生。汉高祖传遗命于吕后,唐太宗定储位于长孙无忌,朕每鉴此,深为耻之。”固然,他在开头说了,“自秦汉以后有年号之二百一十有一位帝王中,在位久者朕为之首。朕已老矣,在位久矣,未卜后人之议论如何,而且以目前之事,不得不痛哭流涕,预先随笔自己,而犹恐天下不知吾之苦衷也。”(以上均引自章开沅《清通鉴》)
其实,这是他对自己迟迟不肯立储的辩护,由于太子废而又立,立而又废,举棋不定,诸王子及其人马之间的夺嫡斗争愈演愈烈,以致这位老爷子烦不胜烦,歇斯底里发作,到了罢勋戚、杀大臣的失控状态,这都是老年统治者挑选接班人时信疑不定、首鼠两端的结果。但更为严重的,是他晚年期间,吏治渐弛、贪风日炽、地方亏欠、国库虚空,这些才是老人统治的直接恶果。诗人曾言“金钱滥用比泥沙”的后患,终于在他驾崩前后暴露出来。
雍正暧昧不明地接班上台,这个野心家阴谋家登基时,康熙留给他的固定资产,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庞大帝国和两千五百万人口,但国库里的流动资金,只有区区七百万两银子,实在是入不敷出、难以为继!雍正在位13年,苦熬苦挣,精打细算,不停抄家搜括、扫地出门,《红楼梦》里的贾府,也被抄得一干二净的,这才使国库有了五千万两存银。
最滑稽的,近几年写雍正的电视剧、小说,最津津乐道的事,莫过于雍正攒下的五千万两银子。说来可笑,最具有讽刺意义的,那个康熙最看不上的崇祯,当他在景山上吊的时候,他的国库里存银是康熙死时的十倍,是雍正死时的一倍有余,为七千万两。看起来,姓朱的亡国之君,要比姓爱新觉罗的两父子盛世帝王,腰更粗一些呢!
如果拿这父子皇帝的后代所签下的《辛丑条约》,要向列强赔款的本息高达九亿八千二百多万两银子的天文数字,康熙的七百万加上雍正的五千万,真是可怜巴巴,连零头也不够。所以,我对电视剧、小说中拖着辫子的皇帝,敬谢不敏。这些统治者的手上,都沾满了老百姓的血,即或撇开这些改朝换代、镇压异己的历史不计,试想一下,大清朝国库里的银子,难道都是他们从关外发祥地带来的吗?这几乎是人尽皆知的道理,所有的钱,都是全中国的劳动人民,一文一文、一吊一吊地创造出来的。
因此,一吊钱价值多少,若从民脂民膏的角度考量,那简直是无法计算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