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州,位于荆湖南路,如今令人谈之色变的洞庭湖就在潭州的正北面。
善化是潭州的治城,后世有个响当当的名字,曰长沙。
因为杨太率领的乱军彻底控制了洞庭湖,所以紧邻洞庭湖的潭州也就成了摩尼教造反祸乱的重灾区。
一度,就连善化城都被乱军所占领。
不过,这一切在朝廷重新启用了名臣李纲之后,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别看李纲在皇帝和大臣眼中像块又冷又硬的钢铁,人缘差的不行,但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可是不折不扣的好官。
杨幺率领的当地乱军,一直视官吏、士子、富绅、僧侣为仇寇,每道一处必然要对这些人赶尽杀绝,但占据潭州的乱**目听说朝廷任命李纲来潭州赴任,竟然带着手下放弃了善化,一口气逃到了北面的湘阴。
李纲轻车简从,只带着儿子李宗之前来赴任,所到之处,民众竟然夹道欢迎,没有一个人敢于对他不利。
所谓天地之间有正气,在李纲的身上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当此时,流民溃卒在荆湖江、湘之间为盗,数量不可胜计,其势大者有数万人。
李纲到任后,尽力安置失去家园的民众,将盗匪和百姓进行严格的区分,然后果断的从民众之中提拔官吏,协助他管理州县,然后依靠民众的力量,很快就将善化周围百里内的乱军和盗匪扫荡干净。
从李纲安抚治理潭州的做法来看,跟隔着洞庭湖的张浚如出一撤!
张浚到当阳的时间,与李纲到善化的时间,差不多是前后脚。
当时秦颂虽然未随张浚同行,但却向张浚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策略,张浚到了当阳之后,基本上都是按照秦颂的建议在展开部署,虽然看似见效不快,但却胜在稳扎稳打,如今已经对
杨幺乱军形成了极大的限制和威胁。
李纲是三朝老臣,论资历自然是比张浚要高许多,但他并非妒贤嫉能之辈,所以时时关注着一湖之隔的北面张浚的动作,当他事后听说张浚在当阳附近打败了杨幺亲自率领的十万乱军之后,曾私底下对儿子说:“朝廷若用张浚宣抚处置荆湖两路,不需三年,必平矣!”
也是巧了,李纲这话说完没有多久,来自朝廷的几道重要任命便相继的抵达了善化和当阳。
前来善化宣旨的大臣,是礼部侍郎尹焞,年纪比李纲正好大了一轮,随他同来的还有接替李纲的潘良贵。
实际上,李纲虽然是三朝老臣,但真的不算老。
他今年才五十岁,比吕颐浩小了十二岁,比朱胜非小一岁,比赵鼎大两岁,正是当宰相的黄金年龄!
只要想一下宋廷对待李纲的做法,就让人觉得齿冷。
用一句难听的话说,典型的卸磨杀驴。每次都是局面糟乱到无法收拾的时候,才想起李纲这位能够治乱的干臣,但只要危急解除,马上就找个借口将李纲闲置。
然而,即使朝廷如此不仁,但李纲从来不会撂挑子,只要朝廷有所差遣,必然马上挺身而出,从不讲价还价。
就像这一次,尹焞宣布了朝廷对他的最新任命之后,李纲既没有喜形于色,也没有嗤之以鼻,而是耐心的询问了尹焞朝廷近期发生的变动,然后再将潭州这边的局面和接下来需要注意的事项耐心细致的对潘良贵交待了一番。
屋内只剩下尹焞和李纲之后,尹焞对李纲说道:“伯纪老弟,我如今是孤家寡人一个,所以也有太多的顾忌,有些话想说就说了。只是,你这个刚直火爆的脾气,需要往回收一些才好。这次官家能够听从胡尚书的提议
,拜你为端明殿学士,尚书左丞,是朝中诸位力主抗金的大臣极力争取的结果。”
“伯纪老弟匡扶社稷的本事,无人能及,但若是没有这次金州大捷和天水大捷让官家对抗金生出了一些底气,没有新进翰林秦辅仁的极力鼓动,只怕想要返朝也是渺渺无期。”
“此去江北督阵,需要协调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这四路军马的行动,除了岳飞好一点之外,其余几路将主,都不是省油的灯,所以如何掌控调度,就成了最大的难题。”
“官家担心你的身体吃不消,特意委派进士出身且治兵的陈最从旁协助,此人博学而多才,脾气与你有些相似,我就担心你们两人闹出矛盾,反倒不美。”
“原本,兵部的吕尚书极力建议官家把秦翰林派给你的,结果被官家断然否决。以我看,官家身边有秦翰林这位懂兵的帮着出谋划策,反倒是件好事。”
李纲很有耐心的听完了尹焞的劝解或者说是提醒。
别人可能不知尹焞的悲惨身世,但李纲却是一清二楚。
尹焞是唐朝工部尚书尹思贞的十三代孙,宋初刑部侍郎尹崇瑞的五代孙,世居河南洛阳,为著名理学家程颐的直传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