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院全称为翰林学士院,因为处于宫禁之中,最接近皇帝,又称“玉堂”或者“玉署”,沿袭自唐,掌起草任免将相、号令**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号称“内相”。
能入翰林院者,只要自己不做死,又或者皇帝忽然换人,一般都能走上高位,多数最终都能进入政事堂。
正因为如此,朝议的时候,才有不少官员反对直接擢升秦颂为翰林学士,在他们看来,赐秦颂进士出身已经是在搞特殊了,再授翰林学士加知制诰,简直就是在挑战大宋的文官体制!
只是,秦颂立下的功劳实在太大,而且秦颂抗金英雄的名声也对他有着非同一般的加成效果,加之在他背后还站着张浚、赵开、吕祉、吴玠、虞褀、刘子羽、郭浩、王彦等一大批的西南文官和武将,所以最终没有谁真的敢阻止秦颂进入翰林学士院。
阻止一位写下《正气歌》的抗金英雄进入翰林院,这事传出去之后,老百姓必然一边倒的骂阻止的人,而不会认为秦颂不够资格。
这就是养望带来的好处。
反之,以令人惊叹的形式,将秦颂一下子从白衣书生的身份擢升为翰林院学士,会让天下人拍手称赞,觉得皇帝和大臣们终于干了一件正事。
大宋,实在太需要一位少年英雄来振奋人心和鼓舞士气了!
当天夜里,秦颂陪着谈兴正浓的赵构从戌时到了丑时,等赵构忍不住打哈欠后,秦颂才起身告退,然后被鲁太监引到学士院,囫囵的睡了一会,直到天亮以后,宫禁解除,在一队禁军的护送下离开大内,返回所住的院落。
张琦等人见秦颂平安回来,都围了上来,脸上露出关切的神色。
秦颂向大家笑着解释说:“皇帝留我在御书房答对,一直到后半夜,只好在学士院眯了一会。以后,我若是到
学士院轮值,晚上就住在那边,大伙不用为我的安全担心。”
众人见秦颂第一次入宫便让皇帝如此的器重赏识,都很高兴,对于秦颂更加的崇拜和敬重。
作为一群有理想、有组织的武人,大家自然愿意跟随年轻有为的头领,因为这样的头领会给大家带来光明和希望。
从蜀中开始接触,到现在,这群人跟着秦颂出生入死,而秦颂也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充分展示了卓越的才能和领袖气质。
在常余庆、张琦和雷灿这些人的心目中,秦颂不仅是大家的导师,更是领袖和主心骨,只要秦颂不出事,大家就知道每天该做什么,不至于在人生地不熟的临安四顾茫然。
秦颂吃了一碗小米粥和两颗白煮鸡蛋,然后抓紧时间睡了一个回笼觉,等到恢复了精神,已是下午。
赵构虽然以最快的速度召见了秦颂,但却不是那种不近人情的皇帝,他知道秦颂初到临安,肯定有一些交际应酬,还有一些个人的琐事需要处理,所以特意给秦颂批了几天的假,准许秦颂将诸事办妥之后再正式到学士院报到上班。
皇帝看重的是秦颂作为国士的智慧和谋略,并不在意秦颂充当秘书的实际工作任务,翰林院的学士在编的就有六个,也不差秦颂来起草各种文书告令。
所以,秦颂以后在翰林院的事情,应该不会太多,他的主要职责是赵构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帮着赵构出谋划策。
这也是参谋和秘书的区别。
参谋负责动脑和动嘴,秘书负责动笔和动腿。
既然不急着去报到,秦颂便打算利用这几天的时间,把临安城内的情况大致的摸一遍,顺便再准备一些礼物,去拜访一些重要的人物。
因为要出门,安全问题就不得不考虑,秦颂对此早有预案。
雷灿精通伪装易容,有
他帮忙,秦颂的形象顿时从白衣书生变成了中年商贩。
此刻的秦颂,肤色暗黄,眉毛杂乱,眼角和额头有明显的皱纹,鼻翼和唇形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再加上微驮的身形和随意收束的发髻,单从外形气质上面观看,已经看不到原来的半点迹象。
雷灿又传授了秦颂改变嗓音的发声和呼吸方式,秦颂练习了一会,就能掩饰自己原来的声音。
“呃,不错,以后我以这副打扮出门的时候,你们便喊我白老板!”
秦颂用完全不同的语调和声音说出这句话时,就连雷灿都觉得满意。
大统领就是厉害,扮什么像什么,以现在的打扮出门,除了身边几个人还认得,谁能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