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当秦颂坐在山洞的木台上给一群原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粗鄙平民讲古喻今时,山外关于他的故事和传说正以很快的速度,从秦岭以北向着秦岭以南,从汉水上游顺着长江往东,一路传播!
在这个人人期盼英雄降世力挽狂澜的混乱时代,秦颂的忽然出现,让许多宋人多了几分期待,甚至是幻想。
关于这个少年的故事,只要听上几句,就会让人觉得热血沸腾。
一把大火,烧死了三百凶猛的女真骑兵!
一声令下,射死了狡猾凶残的完颜撒离喝!
一条妙计,击破了金国十几万大军!
最初,关于他的事迹只是在渭水两岸以及和尚原至仙人关一带流传。随着赶赴前线支援宋军的民众返回老家,随着吕祉押解着成群的金军俘虏向东而行,秦颂这个名字便与张浚和吴玠的名字一起反复出现。
秦颂是吴玠的参军,说明吴玠慧眼识才,不拘一格。
秦颂是张浚的学生,说明张浚甘做伯乐,有意栽培。
民间老百姓最喜欢听的就是类似少年复仇这种段子,而秦颂的经历完全符合大家的口味,如果再加上张浚和吴玠这些文臣武将,那就更添许多谈资,怎么掰扯都有意思。
张浚和吴玠对于这些传闻自然是乐见其成的,所谓的官声人望,不就是靠着民间百姓们口口相传,然后越传越响嘛。
相比于“泼了菜(蔡京),打破筒(童贯),便是人间好世界”这种负面的童谣,作为少年英雄秦颂的举主和老师,在民间的形象自然是正面和光明的。
吕祉还没有走到杭州,朝廷就派了一大群官员前来迎接,那些以前在朝堂上喜欢找吕祉麻烦的官员,此时全都闭紧了嘴巴,没有人再敢随便指责枢密院指挥调度无力,在西线辉煌的战绩面前,胡乱说话会招致众怒。
皇帝赵构根本没有想到西线的将士如此勇猛,仅以富平战后的剩余残兵,竟然屡屡在秦岭一线打得金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在他的记忆中,貌似自金军南下以来,就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大亏,一下子折损三、四万兵马,大小头目被俘虏了四百
多人。
虽然赵构的骨子里带着几分胆小懦弱,但作为大宋的皇帝,在将士们取得辉煌战功的时候,该奖赏的还是要大力奖赏,该提拔重用的,自然也是要加官进爵。
赵构心里已经想好了,这次不仅要给西线主将吴玠封侯,而且还要任命他为凤翔路节度使,让他全权负责秦岭一线的抗金大业。
除了厚赏吴玠以及他麾下的有功将士,赵构还想把张浚调回朝堂,让张浚进入政事堂,与赵鼎等臣子一起辅佐自己。
不过,在朝议的时候,代替吕颐浩出任首相的范宗尹提出了异议。范宗尹认为张浚的功绩可以入政事堂,但以他的军事才能,更适合前往淮河一线坐镇指挥,负责东线的抗金事宜。
范宗尹的意见,得到了不少朝臣响应和支持。
赵构虽然明知范宗尹是怕张浚入阁后从他手中分权,但东线的战况确实令人糟心,把张浚从川陕调到秦淮一线,接替在镇江负责东线战事的吕颐浩,让吕颐浩回朝,这样就能让朝堂内外的势力更加均衡。
当皇帝和朝臣们还在为如何封赏有功之臣各怀心思时,吕祉已经押解着两百金国俘虏抵达杭州城北二十里外。
皇帝为了表示重视,亲自出城十里相迎。
得到消息的杭州民众,早早的来到了城北,拥立在官道两侧,垫着脚,透过兵将组成的人墙,向内张望。
人们都想看看金国俘虏长什么样子,是不是青面獠牙,赤发巨口,一个个都像寺庙壁画上的罗刹恶鬼。
皇帝亲自出城迎接,这是极为隆重和荣耀的事情,一般只用在大军凯旋而归时。西线将士虽然不能亲至,但他们取得的辉煌战绩却足以让赵构出城相迎。若非太庙还没有修建,这样的功绩都够他去太庙里面跪着向祖宗汇报一番。
吕祉进城,被皇帝请进宫里,要听他当面讲述西线将士获胜的经过。
吕祉随身带着一份新式地图,图上是已经标绘好的作战经过,他效仿秦颂当初在吴玠营内向张浚汇报的做法,指着地图给赵构详细介绍了仙人关之战和第二次和尚原大战的经过。
赵构得知这新式地图乃是一位忠烈文臣的后人制
作出来的,心里便有些高兴,等到他从吕祉口中屡次听到秦颂的名字,顿时来了兴趣。
赵构特意打断吕祉的讲解,让他说一说关于秦颂的事情。
吕祉对秦颂的印象很好,特别是秦颂陪他前往仙人关的那段时间,不仅对他尊敬有加,而且勤快懂事,把他想到想不到的事情都承包了。
虽然仙人关之战是宋金之间第二次和尚原大战的分战场,但却是吕祉亲自坐镇取得的胜利,如果当时没有秦颂在身侧,吕祉无法想象自己能否顶住完颜撒离喝最开始的猛攻。
吕祉没有刻意的夸奖秦颂,只用最平实的语句把秦颂从长安逃离之后的所作所为向皇帝汇报。这种时候,不需要画蛇添足,免得皇帝多疑,反而坑了秦颂。
当赵构得知秦颂只有十八岁时,心里一动,有了一些想法。
秦颂的出身清白,在西军当中也无什么根基和血缘亲戚,加之他的家人多遭金人戕害,这样的年轻人培养起来,肯定会对自己忠心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