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上):斩蔡阳兄弟释疑
张飞要杀关羽,就因为他降了曹操。
他那样怒不可遏,是从结拜弟兄这一点上不能饶他,既然成了弟兄,要活,活在一起,要死,当然死在一块。“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但在当时,背叛或者投降,并不是很了不起的事。最著名的例子,莫过吕布。董卓给他好马,他一杀义父丁原,接着,王允许他美女,他再杀也是他拜为义父的董卓,张飞与他对阵时,骂他是三姓家奴,算是责备得厉害的了。
再譬如刘备,投吕布时,对付过曹操;奔曹操后,回过头来共除吕布;在曹操旗下效力时,讨伐袁术;依托袁绍时,又与曹操为敌。不到十年时间,城头变幻大王旗,握手翻脸顷刻间,这一切既没人较真,也没人过问,似乎和叛变啊,投降啊,了无关系,只不过被看作权术罢了。至于曹操属下的文臣武将,很多都是从对立阵营被曹操招降纳叛来的。如张辽原事吕布,如徐晃系杨奉部下,如张郃为袁绍旧臣,如庞德乃马超袍泽,如文聘曾事刘表……至于三国第一谋士贾诩,到曹操手下,已三易其主;至于许攸,则是官渡战役中背袁向曹投诚,并献计立功的。这些人,谁也
没有觉得他们的行为有什么荒谬的地方。很坦然,不自责,如同当代IT高手,从A公司跳槽到B公司,再从B公司跳槽到C公司、D公司一样,没有什么不适感。
关羽降后,在许都,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礼遇优渥,收买笼络之心,关羽明白,大家清楚,其余将领如张辽、徐晃,没有因此轻视关羽,仍旧对他敬重有加。只有一个例外,那是蔡阳,后来被关羽祭了刀。种种迹象表明,三国时期,仗打不下去了,放下武器投降,或者背叛原先的主子,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何况关羽还得保护两位嫂夫人,他要是杀身成仁的话,那些家眷怎么办?
在西方人观念中,认为生命价值是高于一切的,如果确实再战斗下去只有死亡一途,缴枪投降,举起双手,按《日内瓦公约》,作为战俘要求敌方应以人道主义待之,是极其正常的。按照关羽被围土山的情况,他这样做是无可非议的。但中国人讲究气节,讲究到偏执的程度。若从这个角度,关羽哪怕有一丝动摇,都属于叛卖背主行为。应该马革裹尸,誓死抵抗,粉身碎骨,同归于尽。
所以《三国演义》对关羽降曹这一节操问题,颇费周章。因为“说三分”到《三
国演义》,从口头文学,落实到纸面上,成为章回小说的时候,应该是宋朝稍后发生的事情了,那时的中国由于衰弱,由于战乱,国土丧失,命悬一发之际,成为最后精神支柱的礼教,就将人们的思想束缚得快要窒息的地步。连妇女都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钉在贞节牌坊上的时候,何况反臣贼子,叛兵降将乎?于是把东汉建安年间不是太当回事的事,弄得严重化了。说话人的自由,锣鼓一响,开始评话,说到下回分解,就可以收钱离场了,罗贯中却没有这分自由,白纸黑字,可下笔时踌躇了,对关羽降操一节,如何着墨?若是痛批狠揭,声讨问罪,必有损关羽的正面人物形象。若是只字不提,也难说得过去。于是琢磨出来一个“降汉不降曹”似乎义正词严的借口。这当然是自欺欺人的自慰。曹操闻此,哈哈一笑,“汉即操,操即汉也”。
为什么宋以后的中国人,就格外地不讲宽容呢?因为礼教将孔孟之道极端化、绝对化以后,必然窒息得人无一点思想自由,而不能自由思想的人,必失去大度、豁达、宽让和容忍。于是,人与人的关系,由紧张,对立,敌视,仇恨,都要一步步发展到彼此践踏,相互厮杀,最后自然是置之死地而后快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