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世事成败(上册) > 不在将兵,而在将将

不在将兵,而在将将

第二十六回(上):袁本初败兵折将

这一回虽极写关羽之勇,之信,之义,之光明磊落,之胸怀坦荡,但也写了袁绍两杀刘备,近乎儿戏的悖谬,以及曹操力留关羽无所不用其极的殷切。当然,这一切,都是文学家的渲染了,但是,政治家因乎需要而作过分入戏的表演,又当另说。仅从这一点皮相而言,从留住人才这个角度,袁绍远逊于曹操,最终败于曹操,也是必然的定局。

刘邦与项羽决一死战时,韩信是为他出了很大力气的。但刘邦坐稳江山后,不放心韩信,要动手收拾这员大将。韩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知道是到了急流勇退的时候,放弃军权,到刘邦的眼皮子底下来当寓公了。有一次,刘邦和这位失势的将军聊天,问他:“像我这样的军事指挥水平,能统帅多少军队?”韩信回答:“陛下至多只能统领十万人马。”刘邦问:“那么你呢?”韩信说:“臣,当然是多多而益善了!”刘邦哈哈大笑:“你既然多多益善,为什么现在被我抓住了呢?”韩信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所以我就被陛下擒拿住了。”

一个统帅,并不在将兵,而在将将。

关羽披挂上阵,先诛颜良后杀文丑,报效立功,削弱了袁绍的强势,其实是曹操的功劳。他能驱使并不真心降他的一员大将,在战场上为他驰骋,可见他驭将的本领

。若是他像袁绍一样,动不动把刘备推下去斩首来对待关羽的话,恐怕关羽未必自告奋勇跃马上阵了。

袁绍为幼子之病形销骨立,痛不欲生,失去了绝好的战机。幕下良臣,如田丰,如沮授,只不过表示了一些不同意见,忤触了他,便一个被关进牢房,一个被弃置不用。而对刘备,忽而阶下囚,忽而座上客,若不是走投无路的话,刘备恐怕一天也不会在袁绍处待下去的。这种部下离心离德、众叛亲离的人,鲜有不一败涂地的。

所以,作为一个统帅,发现人才、善用人才是至为关键之事。选贤与能,擢优任良,恩威并施,赏罚分明,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当韩信最初受萧何之荐投奔刘邦时,也有过一次谈话:“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贤属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奖励有功人员的大章,捏在手里舍不得给,那这些将领还会身先士卒为你卖命吗?淮阴侯这番话,是有深刻道理的。

将将,前为动词,后为名词,善将将者,即关于统率将领的帅,三国时期的曹操,称得上是个一流

的军事家。三国时期的大部分疆土是他在统治着,而在汉代最为头疼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扰边问题,在他的镇抚下,相对平静到晋代中叶。而曹操能够成就事业,和他的英武,他的抱负,他的决策,他的用人是分不开的。

关云长终于留不住,走了。如果曹操真不想放他走,他插翅也难飞出牢笼。如果曹操想造个人舆论,完全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大张旗鼓地宣传一番。他只是让张辽先行一步,然后十数骑匆匆赶上,不正表明曹操送行之诚意吗?那个傻瓜蔡阳不服,定要去追杀时。曹操叱曰:“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放走一个关羽,但树立了一个给麾下将领仿效的活榜样,他得到的肯定要比失去的多。然后,曹操到底赶来送关羽一程。先是赠金,关羽谢了,再赠锦袍,就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操笑曰:‘云长天下义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锦袍一领,略表寸心。’令一将下马,双手捧袍过来。云长恐有他变,不敢下马,用青龙刀尖挑锦袍披于身上,勒马回头称谢曰:‘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遂下桥望北而去。许褚曰:‘此人无礼太甚,何不擒之?’操曰:‘彼一人一骑,吾数十余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追也。’曹操自引众将回城,于路叹想云长不已。”

“叹想不已”四字,不得不膺服这位善将将者的大手笔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