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世事成败(上册) > 以弱胜强的关键

以弱胜强的关键

第二十二回(上):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官渡大战,是曹操和袁绍两军在公元200年(东汉建安五年)进行的一次决战。双方投入的兵力,按清人赵翼的统计“袁绍兵十余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所以,这场大战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次经典战例,凡军事院校,包括美国西点,都要列入教材的。曹操一生戎马生涯,身经百战,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这次官渡大战和稍后的赤壁之战,一为大胜,一为大败,若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话,他是当之无愧的战神。

这场决战,以实力论,曹操拥兖州、徐州,以及以许都为中心的河南东部,而袁绍则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双方所占地盘,袁远大于曹,周旋余地大,动员兵力多。而曹的身后,则很不太平,南有刘表,东有孙策,其间还有张绣的凉州军,都会抽冷子出手,让他处于腹背夹击的狼狈中。再说,还有一个刘备,不能不加以防范。所以,曹的周边处境,远不如袁绍那样稳定。

这一仗是非打不可的。第一,强吃弱,大吃小,这是动手的前提;第二,即使曹不想打,袁也要打;第三,曹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最为不爽,而与他抱同样心情者,如中原的士族阶层,如

天子身边的保皇党,都寄托希望于袁绍,打赢这一仗,他们也能翻身。

因此,曹操必须应战。他之所以敢于动手,也是他对袁绍吃得太透,从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起,他就太了解此人之外强中干了。“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别看他“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很明显,袁绍是一个志大才疏、有胆无略、刻薄寡恩、刚愎自用的样子货,看起来挺唬人,实际上鸦鸦乌。

决战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纳张绣,再击刘备,一方面选择易守难攻的官渡与袁绍会战,一方面声东击西,于白马击斩袁将颜良,挫其锐气。然而,双方对垒官渡,相持数月。打消耗战,那是实力,更是意志的血拼,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他的首席谋士荀彧,给他写了封信:“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所以,吕思勉评价这次官渡之战:“淳于琼等既破,张郃复降,据《三国志》说:袁绍的兵

就此大溃,这大约因袁绍的兵驻扎日久,锐气已挫,军心又不甚安宁,遂至一败而不可收拾。曹操攻淳于琼,固然有胆气,也只是孤注一掷之举,其能耐,倒还是在历久坚守、能挫袁军的锐气上见得。军事的成败,固然决于最后五分钟,也要能够支持到最后五分钟,才有决胜的资格哩。”战争,就是这样残酷,坚持就是胜利。吕先生认为曹操之胜,胜在他的“咬定青山不放松”上。

其实,曹操之胜,胜在坚持,更胜在袁绍营垒内部的纷争不和、分裂对立上。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谋士拉帮结派,统帅各自为政,若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即使无强敌临门,自己也会先行崩溃瓦解的。荀彧启发他:“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更何况曹操是劫粮的老手,经此提醒,茅塞顿开,率五千精兵,奔袭袁军乌巢粮囤,然后,一把火将袁军粮秣统统烧个精光。打仗的兵,是要吃喝的,一听粮没了,军心也就乱了、散了,溃散有之,逃亡有之,归降有之,反戈一击者有之。曹操全面出击,袁绍全面瓦解,一支十余万人的大军,只剩下八百余骑护拥着袁氏父子,仓皇北逃。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