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合掌人生 > 默认卷(ZC) 四 外婆

默认卷(ZC) 四 外婆

在记忆的摇篮里,摇啊摇,摇回我童稚无忧的时光。外婆是我人生中第一个尊敬的人,她如同万能的天神,口袋里变化出糖果饼干;她温柔的话语,如同温暖烛光下那尊观音菩萨,抚慰我幼小的心灵,陪伴我走过兵荒马乱,亲人离散,而能使我身心安然,无有恐惧。

我一生最怀念的是外婆。现在只要眼睛闭起来,外婆礼佛的身影,脸上慈祥的笑容,都非常清晰。太虚大师也是由他的外婆带大的,他在《五十岁生日感言》的文章中提及“我母之母德罕俦”,对外婆的感念,我颇有同感。

人都有偶像的观念,而外婆是我一生最敬重的人,也是我的偶像。她没有读过书,甚至没有名字。她贤良、勤奋、温顺、敦厚、慈祥、助人、和蔼可亲,从不说人的闲话是非……这许多美德,影响了我的一生。外婆是集合中国女性美德的缩影,更是我记忆中最温馨的回忆,最美丽的一道彩虹,是我人生旅途上一颗最闪亮的明星。

撰写此文时,中国、欧美等地,都传出雪患的灾情。雪,对我是不陌生的。弘扬佛法云游一甲子,世界各地的雪景,我都有幸观赏过。但生命中有一场雪景,是再美的风景都比不上的。这场绝美的雪色,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扬州,外婆还在我身边的日子。即使昔日物资如此简约,环境如此鄙陋,但外婆给予我的一切却是丰盛无比的。

冬天雪花飘飘,外婆到菜园里锄菜。

勤奋的外婆,天还未亮,安静地下床,怕吵醒沉睡的我。一个人到菜园采收,再挑到街市上卖。感觉光线透进窗口后,外婆笑呵呵地带回热热的烧饼油条。

“快趁热吃!”屋外的雪花在飘,我口里的烧饼油条胜过山珍海味。坐在板凳上的小人儿,像个王子快意地享受外婆给他的疼爱。

夜晚一灯如豆,外婆轻轻地唱经文,向她心目中崇敬的神明跪拜祈祷着。外婆吟唱经文比河流更悦耳。她虔诚的身影,散发的光彩,就像肃穆的神明,就像慈悲的观音。

严冬酷寒,细心的外婆会用暖炉烘暖被单后,再唤我钻进去睡觉。

数十年后,我住过五大洲舒适的旅馆,看过全世界最棒的雪景,但我多么希望再回到童年的小屋子里,那里有外婆,有屋外的雪花纷飞,屋里的外婆,用她的爱,为我挡住所有的风雪。

记忆里听外婆说过,她姓王,嫁给外公时十八岁,以后就以“刘王氏”为名。她笃信佛教,一生茹素,直到现在,连我都搞不清楚她信的佛教是什么宗派,也不是净土,也不是禅宗,现在想起来,应该属于民间的善门社团。她也拜过师父,但师父不是出家人。

记忆里,外婆每个月都会多次去参加各庵堂的信徒集会,叫做“上供”(注:在一个厅堂里举行,供碗堆叠起来像一座山一样的叫一供),有一堂一供、一堂三供,或是一堂五供,几堂几供,任人随喜发心。主要的斋主跪在供桌前,其他的人,就站在两边。外婆带我去参加过,念什么也记不得了,印象中的善书诗偈,念着“叫你修来你不修,变个老牛拉轭头”、“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他,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前生穿你一双鞋,今生驮你十里来”等,庵堂里回荡着善诗的吟诵,像海潮似的声音,听起来很悦耳。

我最初信仰的启蒙,外婆是最重要的因缘。

当时很少看到出家人,但是外婆很尊重出家人。她常常告诉我:“三宝最好,三宝最重要,三宝功德无边,做人要尊敬三宝。”我当时根本不懂三宝,只知有观音老母。

外婆去参加上供,我偶尔会跟随她去参加,也因为这样,在四五岁就学会了《般若心经》,也懂得要吃素,我的性格和外婆是比较接近的。有时候,没有跟随外婆出门,她从外面回来会带一包的饼食回来,我就在门口等,所以我知道台湾话“等路”是什么意思。能够在庵堂分得到一点供果,也算是有一点地位的,就等于是现在说的“功德主”。给我的印象是,她带东西回来,没有让我感觉到她盛气凌人,她是高高在上的施主,她很伟大,而是感觉她很慈祥,很体贴安详地拿东西给我们吃。让人吃得很有尊严,很温馨,不是一种赏赐。她的劝善不是买卖性的,是没有条件的。她不会说:“你吃了要用功,吃了会开智慧,吃了会很有功德,吃了会消灾,吃了会健康……”她带回供果,很欢喜地分给我们。日后,我才稍稍懂得,外婆为我示范布施要做到“自他欢喜”的身教。

七八岁我与外婆长住的时候,她已经五十多岁了。她二十岁时生我的母亲,我的母亲二十五岁时生我,我为什么会去跟外婆住?因为我很喜欢外婆。

从小我学到外婆的勤奋、正派、勇敢、不计较。在家里,虽然不是排行长男,但是家里的人都顾忌我,对我的发言,我的意见,都会尊重。现在回想起来,是由于我的正派,我的懂事,我不顽皮,才让家人接受。我母亲喜欢打打小牌,赢了钱,是春风满面,输了钱就不是了。她身体不好,所以我从小就会煮饭、煮菜给家人吃,没去计较谁要去煮。对于家务,我自认我是认真用心地学习。像煮早餐,早上起来,一把米放到锅里煮,煮得快烂了,就要把一把面糊放进锅里头,也有几粒米,叫“糁儿粥”。配一点萝卜干等咸的东西,就是一顿简单的早餐了。假如“糁儿粥”馊了、坏了,我也会处理,就到田里割一些韭菜回来,洗一洗,在锅里炒一炒,混到粥里,就能把异味消除掉。

到了中午,没的东西吃,就继续吃“糁儿粥”。如果妈妈上街,会买一些菜、饭回来。虽然我不到十岁,煮饭给家人吃是难不倒我的。这种乐意为人服务的个性,也是遗传自我外婆。不过大部分时间都是外婆买来煮给我们吃,因为,外婆疼爱我们,小孩吃饱了,外婆要离开时,我就跟着回到她的家了。

外婆住的地方离我妈妈家很近,很早就一个人独居,但她没有独居老人的悲观落寞。每天精神奕奕,天未亮就到菜园劳动,帮街坊邻舍排忧解难,到善堂去共修……屋里屋外,始终是窗明几净。我常常感觉外婆的家,像童话故事里仙人的住处,四周飘着五色的云彩。

一九三一年左右,我的大舅母被大水淹死了。后来大舅又讨了一个后舅母,很凶,不久就分家出去了。外婆和二舅住,二舅不常在家,他是个牛贩子,现在的话叫牛的经纪人,就是牛在买卖的时候,专门帮人家评鉴这牛值多少钱。在那个时代,牛是一家的财产。人家要买牛,就找他看一下。他为人敦厚,是一个老实人。我比较喜欢他。

三舅活到近九十岁,实在了不起。他先是国民党,后来是和平军,再后来又在日本兵里工作,之后又在游击队,跳来跳去。我记得他最高做过“乡队长”,很神气,但我不喜欢和他亲近。

外婆与二舅的感情好一点,二舅也比较孝顺外婆,基本上当时外婆等于没有儿女了。因为外婆这三个儿子,各自成家立业,也各有各的路要走。因此,外婆离开他们早早就独居。不过她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也许,由于我外公的早逝,让外婆看透人间的无常,内心坚强起来。外公是做裁缝的,在我五六岁时,外公就去世了。当时不懂,还在玩闹,不知道什么叫做死亡,只觉得他怎么老是在睡觉。记忆中,外婆面对外公的死亡,并没太激烈的惊慌,只记得她轻声地哭唱着,像幽幽的祭文:“你为什么狠心抛下我,叫我一个人怎么办?”哀而不伤,但让人感受到夫妻之间情深义重的想念。我会和外婆住,是祖孙两人习性相近,她也是得其所哉。

不识字的外婆,是个有见识的人,坚持让我受教育,送我去念书。

记得,第一天到私塾去念书,念了一个字:“人”。这个“人”字,对我一生影响很大。我把“做人”列为最重要的课题。试想,一个人行得不像个人,说的话也不像个人,再严重一点,礼义羞愧之心都没有,所谓“人面兽心”,人到了已经不像个人,那多没有价值呀!第二天,再学“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这些念诵的单字,都是生活上具体可见的实物,先生从我们看过的东西教起,这样的教育方式很有成效。

外婆送我去念书,一天要给四个铜板。十个铜板一角钱,也就是每天交四分钱。外婆每天给我四分钱交给老师,四分钱让我吃早餐,两分钱一个烧饼,得吃两个才能饱,天还没有亮就去念书了。

那时候念的书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都要背诵。由于战乱,时常要更换上课的场所,老师也是有一课没一课地教。由于学习无法连贯,加上也没有大人可以帮助温习课业,课文就不容易会背,经常记不起来。记得有一次,明天要背书了,内文老师也没有教,教了也记不得,吓得晚上睡不着。我就慢慢体会睡觉前回忆所念的书,嘴不动,苦思,醒来起床之前回想一下昨天晚上所想的,就记得了,这是我发明的“睡眠记忆法”,百试不爽。

那时候,战乱贫穷是社会的普遍写照。有钱就拿四个铜板去念书,没有钱就去不了。老师也谅解,他不会问你昨天为什么不来。他知道你家里没有钱。外婆给我几次去读书的钱,因为后来战乱、打仗、迁徙……难以有完整的学习环境。但不论迁徙到哪里,她都会想办法找到私塾供给我读书。那时候,我不大懂,有书读、没书读无所谓,因为我喜欢做家务,扫地、洗碗、抹窗子、整理厨房……

外婆独立自主,从没在她的口里听到她怨儿女的不孝,叹时局命运的不好,不论环境人事如何的险恶艰难,外婆总是安忍如一座山,平静如一泓泉。外婆的“忍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性格,让我在青年时期,只身渡海来台,只为一腔弘法的热血,不畏茫茫的未来,这种“忍得住”的性格,我想,是外婆影响了我。

外婆从不疾言厉色,好像也很少睡觉。她对任何人都是轻言细语。每当夜晚我睡觉了,她还在做晚课。有时候我还没有睡着,她端坐在床上打坐运功,肚子就“哗啦哗啦”翻江倒海地响着,有时候我还会被这声音吵醒。我就问她:“外婆,您肚子的声音为什么这么响?”她说:“这是功夫啊!”

一九四八年,我离开大陆前回到家乡去看她,问她:“外婆,功夫还在吗?”外婆说:“当然,功夫怎么能丢了?”那时候她应该已经六十几岁了。那时候,我自以为懂得一些佛法了,刚好有日本的飞机从空中飞过,我说:“外婆,飞机引擎声更响,那生死能了吗?对烦恼能解脱吗?对道德能增加吗?”外婆听完,脸色都变了。那时候的我,扬扬得意,自以为是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念佛学院,并且在外面参学,我所知道的大和尚们的肚子都不会叫,他们都是讲究要道德、要慈悲、要有智慧。

数年后,我才惊觉,我的无知、我的残忍。外婆的功夫是她几十年的努力所成。我摧毁她心目中信仰的“成绩单”,我的得意换来她的失意,我对外婆很抱歉,我这样做是很不该的。

信仰是超越言语的文字。老太太虔诚礼敬,坚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有善恶报应的观念,能行善助人。我想这样的心,比一个知识分子自私自利,只想图利自己的心高尚、神圣多了。外婆到底是一个有信仰善根的人,虽然不识字,但《金刚经》《普门品》《阿弥陀经》都会背诵。很多的偈语,她也都会唱,也唱得很好听。

外婆对我们的教育,是一种鼓励的教育。她也不会指使我们要怎么做事,但是在我们的工作中,例如,我扫地的时候,她就会说:“有志没志,就看烧火扫地。”让人听了很欢喜,觉得要扫得更好、更干净。一般人认为打扫的“鄙事”,外婆视为是一种“品人”的方法,能不能成就,要从小地方着手。近年大企业在用人时,也都是从小细节观察一个人有没有用。像有个公司在招聘新人时,以在门口的鞋子有没有摆放整齐,作为录用的标准。他们的观点是:“连双鞋子脱下来都摆不正的人,如何放心交给他重要的任务?”

外婆经常带糖果回来。有时候我会拿一颗糖给别的小孩。她见了也很高兴,会满面笑容地说:“能分一点给别人吃,你很好啊!懂得结善缘!”外婆鼓励我把拥有的分享给别人的教育,我觉得现代的父母如果也能教小孩,把玩具、糖果,甚至把故事书、零用钱也分给贫穷的孩子,培养小孩“给”的性格,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是个温暖互助的人间净土。

有时候,卖小鸡的来了。她鼓励我:“你买一只!黑的、白的、花的,给你选。”帮我出钱,让我自己养。我养了几次小鸡、小鸭,细心地照顾它们。她看出我对小动物的爱心,告诉我:“你要爱护它,不要给它饿肚子哦,要给它有地方住,给它睡觉。”她教我要爱惜生命。外婆的“生命教育”是成功的,让我看到一只缺嘴的小鸡,会替它心疼流泪。如果我们的生命教育培养出的小孩心地柔软,懂得爱惜小动物,那么自然对人不会去侵犯,不会去伤害别人。

记得,邻家有个小女孩患有小儿麻痹症,常被一些顽皮的孩童欺负、嘲笑,甚至用石子砸。外婆叮咛我:“你不可以欺负她,不可以看不起她哦!残缺也是一种美丽。”是呀,外在的残缺还可以补救,心灵的残缺,像贪、嗔、痴,忘恩负义,对人的苦难没有慈悲心,这样的心灵残障比肢体的缺陷更让人痛心。

卢沟桥事变后,南京发生大屠杀,波及故乡扬州。日本军人四处放火杀人。外婆家很大,必定成为战火下摧残的目标。她招集家族成员说:“不要同归于尽。”意思是说:“你们都往后方逃难吧,让我留下来,我来看家。”她已经计划要牺牲了。外婆一介弱女子却有巾帼不输须眉的英雄气概。当时,我感觉外婆像大厅堂的神明,这样的伟大、崇高。

日本人轰炸家乡,把房子都烧了,四处有很多的破铜烂铁。外婆从废墟里把它捡回来,重新再使用。她叫我们爱惜,要节俭。外婆说:“破铜烂铁也能成钢!”她教我不要只看到表相上的“无用”,要能看到“无用的大用”。外婆的“慧眼”,看出破铜也具有钢铁的质地,让我在日后课徒或弘法度众的历程中,不轻易舍弃一人。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年冬岁残,我扛了一条被单,在大雪飘飘中随着人潮往后方逃难,第一站到兴化。第一天就住在一个善人的寺庙里,没有出家人,满清幽的。里头挤满了逃难的人,没的地方住,就给我们住在水车棚里。我们几十个人,就在那里安身,棚里的空间很大,容纳我们绰绰有余。逃难的人如惊弓之鸟,有栖身处,大家都万分感念这份萍水相逢的恩情。至于厕所、洗澡的问题怎么解决我已不复记忆了。

当时,我们随身都带一个锅,随地把两块砖头一放,随便抓点草啊什么东西来煮,填饱肚皮不为难也。冷天,大伙拾柴烤火取暖,还算能度日。遥望一百公里以外的南京城,火光冲天,布满整个天空。

就像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场战火不知要延烧到何时?留在家乡的外婆可否平安?虽有母亲在身边,但我小小的心灵,还是时时记挂着外婆的安危,只是不敢开口询问,怕母亲担心。

不知过了几天,外婆找到我们,来到水车棚。

劫后余生的外婆,告诉我们她一路惊险的情况,她怎么逃出日本兵的枪炮刺刀。她说,日本人一到,他们就烧我们的房子,在门外围满了稻草,眼看就要把她烧死。那个日本人正要擦火柴时,刚好另一边有个日本兵大声地叫唤他,他赶紧放下火柴,跑上前去。外婆就趁这“千钧一发”之际,逃开这场火劫。

两天后,外婆不放心家里被烧得怎么样,想回家看看。那时候我十岁,我跟外婆说,我跟她去。外婆最初不答应,但禁不起我的央求。我和外婆一起回到家。都过了大半个月后了,家里的屋子还在烧着,为什么呢?因为有黄豆、米谷在闷烧。

后来日本人又来把外婆抓去,我在后面追赶,日本人就踢我、打我。她近六十岁的老人,日本人抓她去煮饭。我二度和外婆失散,认不得路,回不到逃难的栖身处,自此过着流浪乱走的日子。

当年我才十岁,和外婆走散了,心里很想念外婆,但很奇怪没有害怕。因为,只要回想和外婆住在一起的清晨夜晚,外婆买回的烧饼油条,外婆在如豆的灯下,安详地诵着经文的声音,这些画面和音声具有强大的力量,让我感觉外婆还陪在我的身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