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都市的黄昏 > 默认卷(ZC)

默认卷(ZC)

“小姐,你不用付车钱了!这半天整个是李先生的单位租车,算是公家请你客了。”

“不!”她还是把车费塞给阿P。“你也不容易!”这是我见她三次,第一回听到的一句带有感情色彩的话。

阿P探头车窗外:“谢谢啦!”

“唔……”她没有马上走。

“有事嘛?”

“你能不能在十一点到十一点半,到这儿来接我?”

阿P看看我,我想,只要他能多挣两个,我何乐而不为呢?便点点头。

“要是……”她说话口气有一点犹豫。

“你说怎么吧?”

显然她认为无须防我什么。“要是过了十一点半,我不在,麻烦你给我家打个电话,号码你知道,就说我不回去了,别给我留门。”

她说了一声“回头见”,迈着急匆匆的步子离开了。

“这什么意思?”我问阿P。

“弄不明白!”

“究竟为什么?”

阿P又是那句话:“反正是没起子吧!中国人,唉,唉……”

我望着她那俏丽的背影,很快融入那一幢幢的建筑物的阴暗里。我们俩对这有点诡秘色彩的“夜莺”,怎么也是说不明白。也许这个世界,就像眼前的朦胧夜色,一下子是很难看清楚的。

可是看个一清二楚,又怎么样呢?

这时,八点多了,他让我允许他吃一点东西。

“你请便!”

他一边咀嚼着食堂的包子,一边望着那早走远了的人影,向我道歉:“让你跟这种女人坐在一起,您千万别往心里去。”

“这有什么,她没有什么不让我尊重的,是不是?你不是说过的吗?体验生活,我多久也没看见这种夜景了。”

他从热水壶里倒了杯酽酽的茶给我:“请喝点水!”

“谢谢!”

“耽误了你办事,李先生,真对不起!”

我再一次告诉他不需记挂,其实到老外那儿,寒暄两句,就算交差。再说,这样欣赏暮色苍茫的夜景,多难得啊!我摇下车窗看出去,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河人流,沿街灯红酒绿的光彩,把都市的黄昏点缀得五光十色,如果不想那些不愉快的一切,不也赏心悦目吗?“这倒是一次难得的清闲,阿P!着什么急呢?”我喝了一口茶,想不到的热,差点吐出来。“哇!真烫嘴!”

“这是我哥每天下车前泡好留下的,他怕我夜里开车犯困,可没少放茶叶。”说到这里,他乐了。然后一抹嘴,搓搓手,“好了,这回送您老……”

等我到那位汉学家临时下榻的公寓,没料到,那里的好戏正在开演。

推开他老兄的门,屋里正在开烛光晚会,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有我认识的人,也有我不认识的人,把里外屋挤得满满的。

早知道,有这么多热情洋溢的朋友,包围着这位老外,我也就不必凑这个热闹了。“哈罗!”他跳过来,“我以为你不来了!”

我把材料交给他,“行了,老兄!看你的安排,现在恐怕不是谈论学术问题的时候!”

“没关系,没关系!”他又来他那一套要别人围着转的老手段:“你先玩,等他们离开了,再谈!”

我心想:“算了吧!阿P的车,十一点半还要赶到亮马河呢!”有材料,你自个儿看吧!

“不不,我喜欢面谈!”

你喜欢,不等于我喜欢,我只好支应着:“改日吧?好不好?”

“那,那!”他还在腻歪,可我坚决要离开了。

这时候,一声“我正在城楼观山景”,把我听愣了。

怎么这样熟悉?我相信我的耳朵不会听错的,这不是赌气不来的老先生吗?他老人家怎么也光临这儿啦?正连说带唱地讲京剧《失空斩》呢?可能烛光里,他老人家没看清楚我,情绪十分高涨,那我就别打扰他的雅兴吧!我从那座公寓走出来,找阿P的车时,仍想不通,也许这一晚上那位“夜莺”弄得我有点糊涂,这出京戏和老外要知道的中国小说情况,有些什么联系?

这位老夫子,还真是怪幽默的。

“李先生!”阿P把车开过来了。

我一看表,“是不是该接那位小姐了?”

他说:“我把你送回家,再说吧?”

“现在都快十一点了,走吧?”

但我们在那约定的地点,等到快十二点了,仍旧不见那位“夜莺”的踪影。夜班巡逻的人员,在我们车子附近察看好几回了。

老实说,在都市的黄昏里,谁也不注意真正的天。那高楼大厦,把天挡住了,密密麻麻闪着灯光的窗口,似乎代替着天空的繁星。这一切看上去像布景一样可笑的东西,便成了都市人的夜空。这些庞然大物,居高临下地审视着我们这些忙忙碌碌,兢兢业业,跌跌撞撞,营营嗡嗡的都市人。谁不仰慕地望着这些现代金字塔,而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呢?于是,无论你高兴,还是不高兴,现代种拜物教也就一点也不奇怪的了。

阿P说:“走吧,去给她家打电话得了!”

“再等一会,好吗?”我走出了车外,晚上的空气,要比白天好些,而且夜晚的最伟大之处,便是像“夜莺”脸前那块飘曳的薄纱,一切都变得那么隐隐绰绰,肮脏和美好的界限,模模糊糊起来,人们也就不必想得太多了。

“不等了,我去打电话了!”阿P不耐烦了。

这一带有的是公用电话,我们找了一个,阿P把硬币投进去。

“还是那个哮喘病的老人?”

阿P点点头,把话告诉对方以后,没想到老人不停地重复着那两句话。他让我拿起听筒,果然是:“这回好了,能走成了!这回好了,能走成了!”

…………

后来,好像这位“夜莺”,在都市的黄昏里,消失了。

据阿P说,她再也没有Call过他,也许,和我认识的热爱京剧的老先生一样,已经在大洋彼岸了吧?

现在,当我提笔写这段真人真事时,回想起来,很奇怪,印象最深刻的,既不是那位“夜莺”的面纱,也不是老先生那沙哑的老生唱腔,倒是在马路旁边停车那会,喝的那杯滚烫滚烫的浓茶。

那是一个做哥哥的,为他打夜班的弟弟准备的茶。

虽然,只不过是一杯茶,但那份热,在那个夜晚,我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