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文集.9.散文.2.淡之美 > 默认卷(ZC) 胡同之死

默认卷(ZC) 胡同之死

树木会老,人会死,胡同也有它终结的一天。

会有那么一个早晨,北京人猛然间发现,最后一条胡同死了。这日子大概不会太久,也许下一个世纪的前五十年,北京城里将找不到一条像模像样的,依旧是原来面貌的胡同。用镜头对准古都的摄影家,拍摄老北京故事的影视导演,如果现在还不抓紧机会抢先储备原始资料的话,到那时,面对崭新的北京,拍不出老北京真实现场感的话,就该悔之莫及了。

即使像我这样并非在北京土生土长的人,对这个城市说不上具有多么深厚的归属感,只是一个居住年头较久的人,也对胡同消失过程来得太快,未免觉得有些讶异。因为,在北京,历经元、明、清三朝的胡同,既是一部无可辩驳的凝固起来的无字史书,也是一幅独一无二的压缩的人文景观,不但在中国,即使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城市,也是少见的。任何一个城市,不同时期的建筑物,如同树木的年轮一样,记载着人世的沧桑、时代的变迁。试着琢磨一下,没有东交民巷,列强的欺凌便只有纸面的记载,没有沙滩红楼,五四的光辉也就停留在课本上,没有大栅栏,那些老字号便无所依托,没有赵登禹路、佟麟阁路,那抗日的烽火硝烟必然显得遥远。实物,永远比文字更具有震撼力,虽然胡同不等于北京,但北京若是没有了胡同,这座古城肯定就不够完美了。所以,胡同,是不能、也不应该一下子消失殆尽的,至少“留得残荷听雨声”呢,也应该给后人留下一点值得珍视的文化积淀,留下一点可供回味的思古幽情。

想不到近数年间,北京的很多胡同,就这样眼错不及地、干净利落地走进了历史。不是被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所吞噬,就是被拆迁重建的居民小区所蚕食,有的幸运些,胡同的名字,还能保留下来,有的不走运,难免惋惜,那真是令人伤感,而又无可奈何的事!尽管,变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尽管,发展是城市进步的必然趋势。现在,被挖出来的元大都遗址,那些毡帐游牧的民族,骑射也许是内行,但建设皇家都城的业绩,说实在的,不敢恭维。它之所以被明清两代以紫禁城为中轴线的内外京城所替代,成为风沙掩埋的文物,就是因为后者比前者更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所以,胡同之死,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这也许说来并不是什么坏事,我记得1949年到北京的时候,很多马路,只是中间铺着沥青,两边都是沙石路。更不要提北京城那总数在三千条以上的大小胡同了,永远是灰不秃秃的,暴土扬尘的。尤其是那些狭窄拥挤的小胡同,那些颓门败墙的大杂院,还得把污水井里的粪便,一勺一勺掏出来,一桶一桶背出去,长此下去,要是没有变化的话,这个首善之区,还有什么希望可言。我也知道许多有识之士,总在呼吁,总在呐喊,把胡同留下一些给后代子孙。这想法,当然是毫无疑义的好。但说这些话的人,通常不大为自己的住房发愁,而对那些三代同堂,老少一室,床分上下,布幔相隔的小市民来说,为保留这些胡同,还得挤在斗室里度日如年,又显得不太公平。

好像应该想出点什么法才好。一是保留那些完整的,二是修复那些有历史价值的,四是努力建筑得既古色古香,又赏心悦目,而且尽可能改善居住条件,这倒是应该悉力经营的事情了。

有的人,恨不能一股脑儿,统统用推土机推了,这是绝对不值得提倡的红卫兵行径。但也真不希望有那么一天,最后一条胡同寿终正寝了,于是造几条供游人参观的假胡同。这如同看那些失去了彩绘的兵马俑一样,绝对是彻底死亡的胡同,有何生气可言?但我也不赞成有的人,对于古都恨不能连几间破房烂庙,几处断垣残壁,也不挪动,甚至原封不动。如果这样恋旧的话,我很奇怪他们为什么不搬到周口店原始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呢,那才是最原汁原味的故居呢!

说到底,北京那些胡同,其实也没有什么,不过是年代较为久远的建筑物罢了,早晚总是要死的。夏商周的房子,谁见过?汉唐盛世的房子,谁住过?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里早说过,“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唐代的建筑物,随着唐代的结束而结束,那么,元明清的胡同,随着封建社会的终止而终止,好像也不是什么值得痛苦的事情。

但是,我觉得北京人的胡同文化,实在是弥足珍贵的。同住在一条胡同里,那些天天碰头见面的左邻右舍,他们之间的亲切友善之情,地道的老北京人的礼数客套,那种一张口为“您”而不是“你”的或能称之为“温良恭俭让”的与人为善的人文精神,如果也随着胡同之死而死的话,那就太可惋惜了。现在,搬进单元房里住着的各家各户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隔膜;现在,办公在写字楼里,一人一格的狭窄空间,那绝对私密化的拒绝,是过去住在胡同里的人家,绝不会产生的。

是给一张微笑的脸,还是报以淡漠的一瞥,留在对方心扉里的印象,冷暖是大不相同的。

没有温馨,没有友爱,这世界是不堪设想的。

我想如今再也找不到西风斜阳,衰草枯树的前门以西,古城墙下,那只能算是半条路的顺城街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