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读史 > 默认卷(ZC) 46

默认卷(ZC) 46

“泥爱”,是一个古老的汉语词汇。

见于明代李贤所著的《古穰杂录摘抄》,其中一则笔记起句为“士奇晚年泥爱其子”。读到这里,顿觉“泥爱”二字眼生,但查辞书,遍觅不得。明代焦竑所著的《玉堂丛语》一书,也谈到杨士奇“泥爱”这件事,题目为《惹溺》,这个“惹溺”,同样也是一个稀见的,不载于当代出版的辞典。

焦竑

看来,任何民族的文字语言,都是处在不停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一些新的词语在产生,一些旧的词语在消亡。“泥爱”和“惹溺”,便是埋葬在古籍中,属于尸骸性质的词语,很难在现代语言中复活了。

由于李贤和焦竑写的是同一件事,参照来看,“泥爱”的“泥”,约与现代汉语中的溺爱的“溺”同义,也许更接近于时下流行的“爱呆了”的意思。一个人爱呆了,爱傻了,爱到不清醒、不问是非的程度,便是“泥爱”了。语言虽然古老而且死亡,但这种为官之父“泥爱”其不肖子的社会现象,由明至清,由民国至现在,倒是一点没变,甚至还发扬光大呢?就看最近坐在被告席里的高级干部,与其子、与其妻、与其情人小秘、与其三亲六故,作奸犯科、贪赃枉法、包庇纵容、共同为恶,便可证明。

李贤所说的这位泥爱其子的士奇,是明代有名的宰辅杨士奇。

宰辅,其实就是宰相。明朱元璋实行独裁统治,大权独揽,是个谁也信不过的暴君,因而立下规矩,子孙为帝,不得设宰相以分君权。可没有三头六臂,他不可能事必躬亲,中央地方之间的协调管理,政府部门之间的综合平衡,总得有人去做具体细致包括杂七杂八的事务,否则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就会发生问题。于是,就有辅臣的设置。所谓辅臣,通常由翰林学士担任,备咨询、拟对策、上条陈、做建议,有行政权无决定权,是一切听命于皇帝的秘书班子而已。

老朱和老朱的儿子朱棣,是打江山的皇帝,因此也是杀人无算的强悍人物,做辅臣的,只是垂手侍立的跟班,吩咐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到了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便是坐江山的皇帝,不再具备乃父、乃祖那份杀伐决断的魄力和“惟辟作威,惟辟作福”的威风。从此,辅臣才由做笔录的文书角色,成为出主意的股肱人物,渐渐地,虽无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实,慢慢地,也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达到了不是宰相,等于宰相的名位高度。

杨士奇

生于公元1365年,死于公元1444年,差几天就80岁的杨士奇,历事惠帝、成祖,仁宗、英宗四朝,这位老先生亲身经历了辅臣地位逐步提高的过程。若不是他“泥爱”其子杨稷,弄得声名狼藉,最后搭上老命,这位元老政治家的一生,本可以画个更圆满些的句号。

因为,引车卖浆之流,贩夫走卒之辈,纵使“泥爱”他的子女,小小泥鳅,能翻多大风浪?但是,官做得越大的干部,“泥爱”其亲属,任其行凶作恶,听其胡作非为,那后果也越严重,对于社会的危害性也越可怕,最后付出的代价也越沉重。看来,这也是为官者,尤其为大官者,必须戒之慎之的事情了。

其实,正史对于杨士奇,以及杨荣,杨溥的“三杨”辅政,还是比较肯定的。《明史》赞曰:“是以明称贤相,必首三杨,均能原本儒术,通达事变,协力相资,靖共匪懈。”一方面,朱元璋和朱棣半个世纪的铁血统治,基本上是暴政、是镇压、是不停地杀戮,无论国家的元气,还是百姓的繁衍,都经不起再折腾,需要休养生息:一方面,朱高炽、朱瞻基,乃至朱祁镇,都是无甚才智、无甚作为的平庸之君,因而在敬谨恭勉,求稳慎行的“三杨”辅佐下,国家能够正常运转,大局能够保持安定。

明代郑晓所著《今言》中称,“惟西杨起布衣,历四朝四十一年”,杨士奇执政的这时期,明代虽无大发展,但也无大动乱,不能不说是“三杨”的贡献。尽管明代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但元末大乱以后,接着又是明初两帝的疯狂杀戮,能够安定下来,老百姓不处于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日子里,便是托天之福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