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到杭州去,友人陪我逛西湖。
西湖,在飞机上俯瞰,其实像是盆景。但进入湖滨,便可见园中园、景中景,好像还不足尽兴似的,更在亭台楼阁、画廊围墙、明窗净几、雕栏玉砌上,摆设出各式各样的盆景。
如果说西湖是大盆景的话,这些令你驻足、为美陶醉、令你嗟叹、巧夺天工的浙派盆景,便是一盆盆小千世界了。
盆景属于中国的一门高超艺术,在巴掌大的地盘里,要营造出一番天地,而且还要展示大自然的神韵,确非易事。因此,一草一木,一针一叶,一石一水,一丝一缕,无不殚思竭虑,精心刻画。为能表达中国山水的极致境地,盆、盘、泥、苔,花、木、树、桩,悉皆不遗余力,刻意搜求,以臻尽善尽美。
苏州的盆景,自是源远流长,杭州的盆景,也可上溯南宋官家风范,当然都是江南正宗了。但中国的园林艺术,其中包括盆景造型,大江南北,各有千秋。北京的皇家器度,江南的婉约清秀,齐鲁的旷达豪放,川蜀的明朗俊逸,均构成自己的特色。拔尖绝顶之作,无法以价论的跨越数朝的盆景珍品,也是屡见不鲜的。我在岱庙,拜识过一盆八百年的罗汉松,叹为观止。虬根龙鳞,枝桠错结,虽老态但毫不龙钟,针叶青葱,生气焕然,曾经沧桑而无任何颓唐。那盆景俨然是中国不屈不挠的一部凝缩了的历史,令观者肃然。苏州名士周瘦鹃的一盆梅桩,系从灵岩山偶然得之,也有几百岁了吧?老枯的树桩上,绽出新枝,不死的精神和缕缕不绝的生命力,从那玲珑剔透、一枝独秀上体现出来,可为盆景中的极品了。我在西湖边一家宾馆内,看到一些极普通的陈列待售的盆景,那高年树龄,也让我这早生华发的人,为之脱帽致敬。走遍西湖,你可以骄傲地说,凡景点,无不毕览;但谁也不能自夸,说他将点缀在西湖里的盆景,一览无遗。
凡上品的盆景,无不得山水钟灵之秀,得日月星辰之精,有鬼斧神工的创意,经成年累月的侍弄,才能给观者一个完美的艺术享受。看盆景,还能从中获得启示,追求人生的完美,是需要不折不挠的努力的。任何侥幸心理,任何偷懒想法,都会使佳景减色。一具好的盆景,就是一幅追求完整境界的图画。
看好盆景,如读好文章,要反复揣摩,百般把玩,方能领略其创作堂奥,那韵味往往是愈琢磨愈无穷,愈咀嚼,愈有爱不释手之感。然而,盆景也好,文章也好,能给人留下如此深刻印象,真正得到美的艺术享受者,也并不是很多的。
现在,那些廉价的盆景,和书摊上那些低档次的读物一样,只不过是艺术的泛滥和贱卖罢了。这和商品经济中那些伪劣假冒产品充斥市场一样,大概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如果我记忆还可靠,散在这些美妙盆景的周围,粗俗的电声喇叭,播放着流行歌曲,售卖廉价的艺术风景照片和令人作呕的工艺品,比比皆是。有戏剧服装可供出租的照相摊点,用布景片搭起的假山假景,竟能造成游人如织、水泄不通的热闹场面。那些花花绿绿的游船,那些馒头点心的饭馆,那些善男信女的香烛,那些随手抛撒的垃圾,使得那些苦心孤诣制作出来的盆景,完全被淹没了。不但观者寥寥,而专心致志看盆景者则更少。本来“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些难得一睹的盆景佳品,竟如此遭冷落,令人沮丧。但愿这些现象已经成为过去。不过,人们的欣赏习惯已被那些流行的、市场的和世俗艺术熏陶得不知他味,一时半时,也难将积习纠偏,还需慢慢加强文化修养,若是想到有五千年辉煌文化的古国,求一部好书,比求一盆好花好草还要难些,恐怕更要下大功夫大力气才能改变面貌的。
所以,好盆景难得,好文章也难得。然而,能够欣赏好盆景之美、领会好文章之妙者,恐怕就更难得了。因此,培养人们游偌大西湖,看精品盆景,咏古人诗词,读上好文章,形成一种旅游中的文化品位,就是大家的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