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人多的场合,彼此不熟悉,或面熟但又不甚详知对方住址电话者,便有交换名片之举。据说,还有规矩,要双手持名片授人,这叫礼貌,受的人自然也是双手接了,以示敬意。虽然这颇有点繁文缛节,但应该说,还是一种方便行为,省却许多麻烦。先前,旧中国时,和现在一样,是有过名片的。后来,不知怎么一来就没了。也许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交际方式,不足为训;或者,觉得名片是自己掏钱印的,那上面写的头衔啊,官职啊,终究未经组织部门盖章认定,万一要印上“大总统”怎么办呢?那是一个全民提倡阶级斗争的年月,警惕之心,人皆有之,当然要相信单位的一纸“此致革命敬礼”的介绍信了。于是,名片这东西差不多在中国绝迹了好几十年。
其实,名片的使用,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发达的标志,是繁复多边的社交活动中的必然行为。一个村子里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连祖宗三代,都知根知底,要名片何用?所以,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下,在内向型的家庭环境和家长式统治的格局里,名片被摒弃在生活之外,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我们老祖宗早用名片了,欧洲人,更不用提美国人,甚至在当今世界上用名片最多的日本人,他们的祖先,那时恐怕连名片的概念都没有。据清代学者俞樾考证,在《茶香室续抄》里这么说:“按此则知今人所用名片,始明季也。”那是不准确的。中国人用名片的历史,据《后汉书·祢衡传》:“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州,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大概始于秦汉之际吧?
刺,就是古代的名片。宋代孔平仲的《孔氏谈苑·名刺门状》载:“古者未有纸,削竹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以纸书,故谓之名纸。”明代张萱的《疑耀·拜帖不古》里提到:“余阅一小说,古人书启往来,及姓名相通,皆以竹木为之,所谓刺也。”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名帖》也说:“古昔削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世以纸书,谓之名帖。”看来,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前,中国人在相互交往中,和现在一样,一见面就从怀里往外掏名片了。
祢衡是个“气尚刚傲,好矫时慢物”的年轻作家,而且多少有一点神经质,就和如今一些挺自负的才子一样,不免躁狂。他揣着名片,奔走权门,总是敲不开门送不出去,连字迹都磨灭了,自然有一肚子火气的。他终于逮住了个宣泄的机会,就是我们今天观看的京剧《击鼓骂曹》了。看他把曹操骂得狗血喷头,那份激愤,也许除了慷慨的正义之外,不排除那些“无所之适”的名片给他造成的心理创伤吧?好在那一天,曹操挺有修养,没有跟他一般见识,更没有吩咐人把祢衡抓起来,只是牵来三匹马,派两个人架着他,送到荆州,交给刘表处置去了。刘表也鬼得很,又把这位爱骂人的大作家,送到江夏黄祖那儿,结果在那儿,他自己把脑袋玩儿丢了。所以,祢衡算得上是最早使用名片但效果并不佳的先行者。
今日名片的用途,无非一作备忘,二作宣传。而在古代,递上一张名片,有一点表示输诚纳款之意。《梁书·江淹传》载:“永元中,崔慧景举兵围京城,衣冠悉投名剌,淹称疾不往。”江淹是南朝的一位很重要的作家,而且官也做得很大,他当然不买这个军阀的账,但又不敢对抗,就住进医院去了。所以《清史·礼志十》说:“属官见长官,辕门外降舆马,自左门入。初见具名柬,呈履行。”可见在古代,递名片者和接名片者,是有高低之分的。今天来看,交换名片,已是常事,而且也无等级差别地在中国再度流行起来,这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结果。过去那种内查外调时开的介绍信,对于清理阶级队伍,给人制造莫须有罪名也许有用,但在经济往来、商务洽谈、内外贸易、产品推销中,怎么也不适应了。因此,名片就像潮水似地涌过来了。
我读过一篇文章,肯定是一位太正经的人写出来的。他对于时下一些人的名片上开列一大堆代表、委员、理事、院长、经理、主任、董事、局长的头衔,以及那些实职、兼职、虚职、荣誉职,就像开了帽子店似的,颇有微言。还有编成小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讽刺的。其实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说,邮票是国家的名片,可以有各式各样的设计,那么个人的名片,为什么不可以按那些走仕途者、好清雅者、爱钱财者、慕名望者、性孤傲者、心古板者、喜嘲嘘者、出风头者的想法,在小小名片上做做文章呢?名片的世界,也是人的世界。纵使非尽如人意的千姿百态,也要比“文化大革命”期间全民皆兵,一律营、连、排编制,只有一副面孔要好看些吧?
印上一大串名衔,以壮声威,虽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那也不必指责什么。明代田艺稀《留青日札》记载:“嘉靖初年,士夫刺纸不过用白鹿(一种书画用纸)如两指阔。”可到了清代,俞樾在他《茶香室续抄》里说:“今之刺纸,非表白绿罗纹笺,则大红绡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比之这么大的一张名片,现在多在名片上宣传一下自己,也就不算什么了。
再说,除非白痴,谁也不至于被那些名片蒙住的。而且即或是有一点招摇撞骗,有一点虚假吹牛,那也不必大惊小怪。正如我们每天翻开报纸时,看那连篇累牍的广告一样,大多数是不往心里去的。在商品社会里,广告是一种最常见的商业行为。同样,名片也是一种推销自己的广告,所以,以看广告的平常之心看名片,也就不会把那张纸片太当回事了。不过,名片这东西积少成多以后,倒是一个观察人的世界,谓予不信,无妨坐下来翻翻看,肯定会觉得蛮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