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德率民渡江,一直被美言,其实是一次失败的大撤退。他的仁义,既救不了自己,也使无数军民跟着遭殃。
这件事,无论从政治家角度,还是从军事家角度来衡量刘备,他都是不及格的。
刘备的失败,败在他一误再误,未能及时拿下荆州,错过了大好时机;败在他小胜以后,掉以轻心,没有及早做撤退准备;更败在他携民渡江的大逃亡上;他虽得到了千古赞扬的仁义道德的美名,习凿齿褒他为“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于同败”。但实际上,他的仁义道德,是以新野、樊城两地人民的生命和他的一支部队最后溃不成军为代价而得来的。这美名究竟有多少值得肯定的呢?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失败的干部,以付学费来原谅自己;也见过一些得不偿失、吃了哑巴亏的领导,一算政治账,便统统解脱了似的轻松。刘备最后要一死以谢天下,看来古人至少要比今人懂得一点内疚,有一份自责之心。
世界上还没见过一位将军,以数千兵力,掩护十数万民众,每天以五公里的速度缓慢撤退的。到底打算逃跑呢?还是等曹操追上来被消灭掉呢?
诸葛亮作为总参谋长,一来未从保存实力的角度,使主力部队和指挥机关轻装转移,先行一步,却迁就了刘备的纯系感情用事而误事的做法。二来制定的撤退路线,先去投奔毫无接纳把握的襄阳,是错误的,继而转向曹操志在必夺的江陵,则更是错误的。钱粮大半在江陵,曹操是专门断粮劫粮烧粮的老手,这便宜会让诸葛亮占了去?三来在最需要临机处变的关键时刻,诸葛亮撇下刘备,往江夏求救。一个决策人物,当做一个使者来用。
水平不高的领导人刘备乱了方寸,情有可原,他都打算跳江自杀了;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不应该不清醒,也跟着糊涂,就很没道理的了。
这种看起来爱民,而实际上害民的决策,是最为坑人的了。
但后来写这部《三国演义》的人,他未尝到这种死亡在前的苦头,所以能轻松地张开嘴来为坑人者大唱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