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遗荀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这句话,表明了他十分地看重智士。由于中国有史以来,开国之君,来自文化偏低的阶层者为多,或一介武夫,或起义农民。刘邦不过是个亭长,当了皇帝之后,还把儒生的帽子拿来作尿壶用,这决不是他的潇洒,而是他的愚昧。所以,对于知识,对于知识分子的作用,能有曹操这样一个认识水平的,并不多。因此,若袁绍之败,败于谋士的话,那么曹操的成事,应该说,很大程度上获益于他的这些谋士。郭嘉在击败袁绍,击败袁谭,袁尚、袁熙西遁乌桓蹋顿以后,力主乘胜追击,为曹操统一北方,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所谓“智士劳心”,就是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动乱不定、变化不已的局面,作出攻守得当、进退适宜的决策;而且应该能够高瞻远瞩,在看到今天的同时,看到明天和后天,作出与现在相衔接,又与未来相吻合的正确决断。因此,不光要注意眼前的生存危险,也要重视今后会出现的潜在威胁。
所以在已经取得如此辉煌的讨袁胜利之后,有人认为挥师南下,图刘表荆襄之地,不失为佳计良策。因为袁绍败后,惟刘表是一支可以抗衡的力量。若远征乌桓,许都空虚,倒有可能受到刘表、刘备袭击之虞。这种忧虑,也是不无道理的。
然而郭嘉却敢于悖众出言,建议大军西征乌桓,置刘表于不顾,这种出人意外的谋略,也难怪只有曹操才能赏识。因为,郭嘉料到但求自保、无外骛之心的刘表,绝对不会轻举妄动的。这一点恰巧与曹操见解一致。所以,曹操说:“惟奉孝为能知孤意!”倘若不乘胜扫除边庭,消灭隐患的话,就不能巩固北方,确保中原,当然更不用说实现越江而下,囊括江东、荆襄、巴蜀的宏图了。
主择臣,臣亦择主,智士能用,在于用智士者。郭嘉病逝西征途中,曹操的悲痛感情,发出天下相知者少的感慨,是真实的。
对于远期的潜在威胁,郭嘉能有超前识见,预作防范,恐怕是一般谋士所不及的。俗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鼠目寸光者,急功近利者,挖肉补疮者,寅吃卯粮者,又何其众也?所以,对于小农经济思想所带来的短期行为,不足为奇。农民,在春天只能看到秋天,来年怎么回事,全是未卜之数。那许多失误的产生,不是很自然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