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千字文 > 默认卷(ZC) 朱元璋的心结

默认卷(ZC) 朱元璋的心结

明代无名氏的《翦胜野闻》载,“太祖视朝,若举带当胸,则是日诛夷盖寡。若按而下之,则倾朝无人色矣。中涓以此察其喜怒云。”

这个嗜杀的太祖,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中国封建社会众多帝王中间,也就只有他是真正来自草根阶层而坐上龙椅的唯一。与他相类似者,或许还有汉高祖刘邦,差可算作一个。因为,刘邦当过泗水亭长,官的职位不高,九品也够不上,但是,在中国,再小的官也是官,官就得管,管就是权。亭长,在他所辖的方圆十里范围内,还是威震一方的。

朱元璋就没法相比较了,连一个小组长也没当过。谈起他的职业,一,当过和尚,二,混过盲流,三,干过兵痞,四,做过蟊贼;谈起他的履历,一,在地主家放过牛,二,在庙宇里挂过单,三,在流浪时讨过饭,四,在落草中打过劫。虽然按照今天的观点,他比刘邦更无产阶级,更苦大仇深,更彻底革命,更立场坚定。但在封建时代人们眼里,这都是上不得台盘的不光彩的过去。为此,老朱也很自卑过,恼火过。

所以,有一次开科考举,太祖翻阅考中的生员中间,一名来自江西婺源的姓朱的举子,引起他的注意,如果此人是南宋朱熹后裔的话,他想若是攀上这样的先贤当祖宗,岂不很是光彩么?那个考生当然了解太祖杀人不眨眼的脾气,哪敢撒谎,连忙申辩与朱熹不但非同宗,连远房也不是。老朱一想,连这样一个学子,都不冒认这位圣人为祖,我就更犯不着了。

从这件小事,我们便可了解朱元璋的心结所在。

现在无从知道,明太祖在他闯荡江湖,最为困难,度日如年的早期岁月中,是如何饱受生员官吏,豪门士族,衙隶差役,地主富户欺压的?当初,游方乞讨,流浪为生之际,没有机会读书,没有可能成为读书人,从而种下对知识分子的嫉妒和排斥心理,由于他深藏的这些心结,就像酵母一样,便酿成对官员,对富户,对文化人的深仇大恨。以至于当上皇帝以后,朱元璋杀掉的人,比他没当上皇帝以前,南征北战所杀掉的人,要多得多。嗜杀,为了报复;报复,便是心结的一种补偿。

最有趣的,他老婆马皇后跟他厮杀一生,最后沉疴不起,知道死之将至,无法挽救。经太医们精心会诊,尽力治疗。谁知她宁可等死,坚决拒绝用药。老朱大火,跑到后宫去,责问她为什么?马皇后说,“我吃药也是死,不吃药也是死,可我吃了药死后,你一定要杀这些太医们的头,与其如此,还不如不吃药而死,可以保全这些太医们。”

这一段野史,人称“马皇后怜惜太医”,由此可见,这位皇帝的心结,发作起来,其残忍,其猜忌,其动辄杀人之不问情由,与他同生死共患难的老婆,对他心结发作起来,那无所不用其极的狠毒,也是无可奈何。

早年间,老朱与元军,与其他起义军作战打天下的时候,还是很注意延揽士人,以为己用。譬如“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高升,譬如“不嗜杀人,故能定天下于一”的唐仲实,再譬如刘基,譬如宋濂等等。但江山坐稳,这些文化人和那些恃功自傲的功臣宿将一样,很有碍于他的统治,登基没几年,他就开始收拾这些老伙计、老战友,和那些不得不使用,可又不得不防范的知识分子了。

因为天下已定,管理这个国家的行政事务,要交给这些文化人,他的心结总在提醒他,这些知识分子,给他耍心眼,跟他不合作。尤其那些有思想、有才能的知识分子,更视作心腹之患。朱元璋残暴阴刻,自负偏狭,猜忌疑心,自然由他心结而来。他对手下的这些功臣宿将,文武官员,总提防着,总戒备着,总敏感着,总介意着,甚至有点病态的神经质,而神经绷紧到一定程度,就要开刀问斩。

如果说,引发朱元璋对开国元勋大开杀戒的借口,是谋反叛乱,那么他对知识分子的镇压,就是不能容忍这些读书人对他的“讥讪”,尤其不要碰他的“忌讳”。他的心结,是绝对碰不得的。《闲中今古录》载:杭州教授徐一夔撰写了一份贺表,上呈朱元璋讨好。马屁拍得够响的,其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阿谀奉承语句。谁知老朱阅后大怒,他说:“‘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无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下令把教授斩了。《闲中今古录》又载:洪武甲子,朱元璋开科取士,一些功勋大臣不服,认为他轻武重文,朱元璋讲:“世乱则用武,世治则用文。”勋臣们提醒他:“此固然,但此辈善讥讪。”并举了朱元璋的当年的死对头,另一位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例子告诫他。张原名九四,对儒士相当礼遇的,因嫌九四作名不雅,请教这些儒士,才改为张士诚这个名字的。朱元璋一听,说:“这名字不是很好吗?”哪知道这些勋臣说:“《孟子》里有一句‘士诚小人也’,这根本就是在变着法儿骂他,他不明白罢了!”这正好碰到朱元璋的心结上,从此对士人和他们的文字,挑剔找碴,没完没了。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因为头秃,连“光”、连“亮”都在忌讳之列。那个小D,曾经语带不逊地讥讽过,阿Q不但怒目而视,还打了一架。如果阿Q成了皇帝,那小D肯定抓起来毙了。说到底,朱元璋是农民,而且是在文化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民,就免不了要阿Q。这种毫无理性的“嫉恨”,这些莫名其妙的“禁忌”,也是历代草根阶层出身的帝王,用来收拾读书人的手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