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千字文 > 默认卷(ZC) 高轩过

默认卷(ZC) 高轩过

唐代诗人李贺,《全唐诗》说他“七岁能辞章”,人以神童目之。

当时,韩愈应该算是文坛领袖,听说长安城内,有这么一位小小年纪的诗人,做得出一手好诗,惊喜之余,也有点不大相信,便约了皇甫湜,一起到李贺家去看望,想证实一下这个小孩,是否真如人们传说的那样具有天分。

唐代的长安,比现在的西安要大,于是,让司机备车,那时,有资格坐车的人不多,因此也无塞车一说,很快到得李晋肃家,跳下车来,寒暄过后,直奔主题,让他从书房里叫出他的儿子,当场写一首诗看看。按现在的说法,就叫面试了。

如果,李贺不将此时此刻,贵客临门的情景,即席赋诗,有可能要被二位大师误会,因为写别的任何题目,焉知不是事先别人代笔,熟背了以后再当面抄写出来的呢?李贺成名后,时人称为“鬼才”,可见其是个早慧的儿童,想到了这一点,略一思索,以两位大师光临为题,写了一首《高轩过》,呈上二位。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隐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轩,即车,但又不是一般的车。古代官员乘车,如同现在有人可坐奥迪,有人只可坐桑塔纳一样,是有级别区分的。轩是一种前顶较高,挂着帷幕的车,唯有大夫以上的官员,方可乘坐。韩为礼部尚书,皇甫为工部郎中,相当于今天的部级或副部级的高干,自然享有此等待遇。从李贺诗的描写,这辆轩的装饰,拉车马的佩戴,其豪华程度,或许应该等于奔驰或者宝马一级的靓车了。

韩愈和皇甫湜两位大师,亲自登门,去看望一位无名小辈,让我感动。据《摭言》:“李贺年七岁,名动京师,韩退之、皇甫湜览其文曰:‘若是古人,吾曾不知。若是今人,岂有不知之理?’二公因诣其门。”我毫无厚古薄今的想法,但现在要找这样虚怀若谷,提携后进的文坛重镇,还真是难寻难觅。倒不是今天的中国,没有韩愈和皇甫湜这样的大作家,名作家,老作家,可是,由于他们太忙于炒作自己,太忙于出售自己,太忙于上镜头,太忙于登荧幕,来不及礼贤下士,顾不上乐于助人,也就只有请大家原谅的了。

这恐怕是这些年中国文坛出不了李贺这样才华盖世年轻人的原因;也是这些年来男过半百,胡子一把,女已更年,仍在装嫩,还要顶戴着青年作家这份冠冕的原因。

李贺死年二十七岁,还不到退团的年龄,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青年作家。据《剧谈录》:“元和中,进士李贺善为歌篇,韩文公深所知重,于缙绅之间每加延誉,由此声华籍甚。”一个刚出头角,尚未峥嵘的后生小子,是很需要前辈的指点和扶持的。李贺受到韩愈破格的礼遇,因之鱼跃龙门,声闻九皋。看来,确如韩愈在其文章《杂说》中所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非常的有道理了。

李贺这首诗的最后四句,写得很精彩:“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诗歌成就,其才思之灵动,其文句之奇丽,其想像力之汪洋恣肆,甚至超越了两位前辈。

时下那些正在奋斗的,“他日不羞蛇作龙”的青年作家,若是指望着写得未必有上述大师好,可架子之大,眼眶之高,超过上述大师者,来做你的伯乐,那就无异于一个缘木求鱼,守株待兔的傻瓜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