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回(上):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庞德抬榇决战,存不败必胜之念,抱非生即死之心,“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作为一个将领,能有这种求死的信念与敌决战,当然是极勇的表现了。及至短兵交接,水盛船覆,为羽所俘,立而不跪,宁死不降,那分壮烈,也是值得钦敬的。
庞德原是马超部下,投过张鲁,多次与曹操交手,后被俘获,是投诚曹操麾下较晚的一员降将。庞德在与关羽作战时,故主马超已为西蜀五虎上将之一,其兄庞柔任职汉中,他却如此忠诚于曹操,任凭关羽诱降,不为所动。甚至还说出“魏王带甲百万,威震天下,汝刘备庸才耳”的话。值得研究的,倒不是庞德这种矢志效忠的精神,而是应该看到曹操对待降将的态度和他的用人政策,是相当成功的。
曹操一生,不惮使用降将降卒,甚至连视之为寇的黄巾,他也敢择壮者为兵,弱者屯田,扩大他的兵员,增加粮秣供应。至于文臣谋士,大部来自对手阵营。例如,辅佐他们父子俩的贾诩——曾经与他为敌,并很让他在战场吃了苦头,一旦投诚,既往不咎,既然起用,信之不疑,这是很需要一点容人之量的。随他南征北战的武将,除曹姓和夏侯姓的子弟兵外,几乎都非他的嫡系,很多将领曾经是他的敌人,如张辽、张郃、徐晃、文聘,都是战败投降。在他征战立业的数十年中,全赖这些人为他开疆辟土,创立功勋。尤其这位庞德,能够舍旧主,抛近亲,义无反顾,死忠曹操。
他的用人之道,第一,要有这分大河不择细流的气度,广开人才之路。第二,虽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难免良莠不齐,但不因噎废食,要有凡能为我所用者悉用之的勇气。第三,赏罚分明,恩威并施,小节不拘,驾驭有术,要有使其抵死相随,忠诚效力的领导才能。第四,当然,还应具备作为领袖的人格魅力。
就看曹操与庞德纳下先锋印时的一席话,就可知为什么出现抬榇的由来了。
《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曹操闻于禁言,庞德旧主马超,亲兄庞柔,均在西蜀,让他纳下先锋印,“庞德闻之,免冠顿首,流血满面而告曰:‘某自汉中投降大王,每感厚恩,虽肝脑涂地,不能补报;大王何疑于德也?德昔在故乡时,与兄同居,嫂甚不贤,德乘醉杀之;兄恨德入骨髓,誓不相见,恩已断矣。故主马超,有勇无谋,兵败地亡,孤身入川,今与德各事其主,旧义已绝。德感大王恩遇安敢萌异志?惟大王察之。’操乃扶起庞德,抚慰曰:‘孤素知卿忠义,前言特以安众人之心耳。卿可努力建功。卿不负孤,孤亦必不负卿也。’”有这两句话,庞德即使献出生命,也无怨无悔了。知人善任,以诚相待,掏心相与,感情攻势,曹操之善将将,由此一例,可见其他。
不过,罗贯中写庞德之努力撇清自己与其兄、与其主的关系,实属多余。大丈夫顶天立地,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有自己的担当,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些零七八碎,根本无须赘言,此时,无言胜有言,一切均在战场上见,以生命写出的答案最准确。罗先生不甚懂得文学语言愈隐之愈显之的道理,还画蛇添足编出“嫂甚不贤,德乘醉杀之”的故事,便是多余之举了。
而在这一回中,对于禁的描写,则是绝对的败笔。于禁在曹操手下,是以不徇私情,坚持原则,执法守纪,持军严整著称的将领,作者把他写成一个嫉贤妒能,生怕庞德立了巨功,而处处设障的小人,肯定是考虑到他被俘后投降这一节,才如此安排。这就是中国人习见的绝对化观点,一错则百错,无一是处了。酒,坏了,尚且可以做醋,人,要坏了,前后都不是人了,一点也不讲历史唯物主义,甚至还要株连九族呢!这种绝对化,害人误国,更可怕的,是坚持这样观点的人,还振振有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