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上,世事成败 > 默认卷(ZC) 刘备的亲和与寡断

默认卷(ZC) 刘备的亲和与寡断

第四十回(下):诸葛亮火烧新野

《三国志·先主传》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三国演义》第一回刘备出场时介绍,将“不甚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删去,罗贯中显然认为这些描写有损形象。其实不然,这是当时中国北方豪士阶层,相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读《英雄记》,吕布第一次与刘备接触,“布见备,甚敬之,谓备曰:我与卿同边地人也……”吕布并人,刘备幽人,都被中原人视为“边地”,所以来自西凉的董卓,引起洛阳人的极度恐慌,那是比边地还要野蛮落后的蛮夷了。

但是,《三国演义》特别说到,“尝师事郑玄、卢植”,以示他的学问来历,正宗老牌,而这是士族社会里正经人家子弟,必须走的路。那年,刘备十五岁,正是成长定型的年纪,就这样文不成鸿儒、武不就名将地成为一方之主。这还真得感谢他从娘胎里带来的边地人好武成性、厮杀为生的天性,以及与生俱来的,一旦投入战斗,绝不怕刺刀见红的血性,这杀气足可以使中原士兵闻风丧胆、屁滚尿流的。但是,经过经学大师郑玄和修补经学大师卢植等熏陶,真东西未必学到,花架子趸来不少,刘备成了夹生饭。于是,他只有打出以仁义行天下的旗号,在那个乱世攘臂而起,居然从者甚众,竟也跻进了一个看到汉室已完,不赶紧抢一把,不抢白不抢的诸侯俱乐部中。

《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蜀人陈寿入晋后撰《三国志》,对刘备作出“机权干略,不逮魏武”的评价,说明刘备对战争,决非《三国演义》描写的那样菜鸟。

张昭曾经想把诸葛亮推荐给孙权,征求他的意见,诸葛亮拒绝了。他说,孙将军确实是人主,然而,我看他的气度,肯定能够贤明地用我之才,但他肯定不会给我充分发挥的余地。所以我感谢你的推荐,而不能去东吴。但是,他经刘备三顾以后,毅然决然地追随刘玄德,显然,这个刘备有其感召力,有其亲和力,更有其边地人的性格、韧性、魅力和宽宏。所以非亲非友的陈登父子,一直为之奔走,为之策应,只是因为“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这样一种信念。

其实,荆州和益州,都坏在刘备的坚而不决上。他不是不想要,而是想在无碍于他的这种仁义诚信的招牌下要,那当然等于白日做梦。这就是郑玄和卢植给他精神上灌注太多仁义礼智信的效果了。刘备,一次次地被他的那些虚假名声误了大事。庞统说,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刘备所以成不了大气候,他虚张声势的仁义诚信,不就是碍事的包袱吗?

于是,视情势而定,该取则取之,不该取则决不伸手,什么时候取,用何种方法取,则是一种艺术,行事巧拙,手段高低,便要看此人的悟性和果敢了。

即或如《三国演义》所写,刘表托孤,而这个孤在他后妈及党羽支持下,不买他的账,把荆州献给了曹操,那么,这里如今已是曹操名下的地盘,他该取而不取,是谓之愚;刘表的另一个儿子刘琦,也希望他进军襄阳,吊民伐罪,他能取而不取,过城而不入,是谓妄。他的迟疑,他的犹豫,则令人不禁想要当头猛喝:你身体里那边地人的血性,到哪里去了?

此时,嘴上的仁义道德,也许并非他的真实思想,只是这多年来在夹缝中生存惯了的人,独当一面,难免怯场。哭,只不过是掩饰而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