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下,星落秋风 > 默认卷(ZC) 《三国》身世考

默认卷(ZC) 《三国》身世考

第一百二十回(上):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三国演义》是一部记录了三国这样一个特别生动深刻、复杂丰富的历史时期的小说,从第一回汉灵帝光和七年、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事写起,洋洋洒洒,至此最后一回晋武帝咸宁六年、太康元年(280)吴主孙皓降晋为止,以七十余万字,把魏、蜀、吴三国兴亡盛衰的96年间纷繁复杂的事件,数以千计的人物,有条有理,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陈叙百年,该括万事”,要言不烦,精彩纷呈,确实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部辉煌的作品。

《三国演义》虽然出自罗贯中之手,但它却是一部近千百年间大众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早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便知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行。从北宋的“说三分”的平话小说,职业说书人在勾栏瓦舍的卖艺,成为大众娱乐场合的主打项目。到了元代,话本不再是“说三分”的艺人(也就是说话人)的故事大纲,而出现了《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可供阅读的出版物。罗贯中就在这样一个话本、戏曲、平话的基础上,加之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熔冶一炉,去芜存菁,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后来,毛纶、毛宗岗父子,又对此书进行精细加工,遂成为我们目前通行的《三国演义》。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生卒年约在1330年至1400年之间,时为元末明初,籍贯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但他一直活动在江苏、浙江、江西、福建一带。

元末,天下大乱,义军蜂起,他曾参加过张士诚部,转战长江下流苏、浙、皖一带。据清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施耐庵作《水浒传》,“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似可推定,第一,《水浒传》的成书出版,得益于罗贯中,是可想而知的。第二,罗贯中视年长的施耐庵为师,当系同投张士诚部而相知相契的。第三,《水浒传》中存有罗贯中的笔墨,应该可以肯定。罗贯中还著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他还写过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录》。

罗贯中得益于前人,特别是民间艺人对于三国故事的发挥、想象、创造、升华,而且在评价这段历史时,也全面彻底地继承了他们一以贯之的尊刘贬曹主张,这是因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在异族统治的压迫之下,与“说三分”时的宋代,受到辽、金侵扰,直到沦亡后剩下半壁江山,与三国的蜀汉处境相同,遭遇类似。加之朱熹的《通鉴纲目》,反对司马光的正朔观,视蜀汉为正统,成为那时士人的精神支柱。从托名苏轼的《东坡志林》一书中,就可以看到宋代尊刘贬曹的影响之大,已经普及街巷市井之中。“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皱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所以,正是对所处的那个时代感受太深,罗贯中便成为一位尊刘贬曹的集大成者。他写《三国演义》,在这个原则问题上,表现得特别地爱憎分明,立场坚定,鲁迅所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之智而近妖”,也是不愿苛求古人的客气话了。

而且,《三国志通俗演义》一出,中国有了第一部真正意义的长篇小说。在此以前,六朝的志怪笔记,唐朝的故事传奇,都属于短篇小说范畴,长不过数千字,短者数百字,甚至数十字。从此,《西游记》《水浒传》也就相继产生。章回小说曾经流行明、清两代近六百年,长盛不衰,只是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才渐渐退出文学舞台。但一直到今天,《三国演义》仍列四大古典文学读物榜首。凡中国人,没有读过此书者也许还有,但不知三国人物,不知三国故事,却绝对没有。

因为中国人有数千年从未中断过的记载历史的悠久文化,更有演义历史进行平话的自娱娱人的古老传统。这部书就是融正史记载和民间演义于一体的杰作。从“以史为鉴”的角度来考察,再没有哪部书比得上这部书,使我们得到如此多的历史启发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