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下,星落秋风 > 默认卷(ZC) 草根将军的绝处逢生

默认卷(ZC) 草根将军的绝处逢生

第一百十四回(下):姜维弃粮胜魏兵

魏元帝景元二年(261),洛阳出了大事,皇帝曹髦率亲兵要杀司马昭,未果,反而被弑身亡。尽管司马昭闻讯赶来,立刻自投倒地,做痛苦万分状,可朝野上下一致相信曹髦死于司马昭之手。在封建社会中,弑君是莫大的罪名,司马昭压力不小,所以,遂有了征蜀之举。因为战争最能吸引眼球,再加上立不世之功,必然冲淡他难逃罪责的弑君之名。公元262年,据《资治通鉴》:“昭欲大举伐汉,朝臣多以为不可,独司隶校尉钟会劝之。昭谕众曰:‘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虢取虞之势也。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乃以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征西将军邓艾以为蜀未有衅,屡陈异议;昭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谕之,艾乃奉命。”

朝臣以为不可,邓艾以为不可,甚至司马昭内心也是以为不可的,否则,他为何不亲任主帅,率军远征,因为他也害怕,万一失败,给他带来的冲击,是会让他吃不消的。

显然,情报部门向他提供了蜀势之衰的密报,但是这个衰,究竟是衰弱之衰,还是衰朽之衰,他的情报头子卫瓘、特务头子师纂,也不敢轻易下一判断。不过,邓艾的泼冷水,让司马昭大不开心,后来,到底在出师大典上,有一个名叫邓敦的将军,坚持认为“蜀未可讨”,司马昭一看姓邓,当场杀头示众,以此警告邓艾。所以,邓艾此行,是以凶多吉少的心情上路的。

邓艾(197—264),放牛娃出身,比司马昭(211—265),略长一点,属于同代人,但无交流。这种门阀冷漠是当时一种社交常态,令来自草根阶层的邓艾,很是暗自神伤。颍川钟氏,河内郡司马氏,都是大门阀大士族,所以,这位大将军非常赏识比自己小十几岁的钟会(225—264)。至少在他没有位极人臣之前,两人有共同的朋友圈,有比较密切的交往,这是邓艾想得也得不到的宠遇。没有办法,你是拔自行伍,来自屯田的一介平民,你不可能跻到那些士族豪门的俱乐部中去。你每爬上一步,要比钟会多费若干力气。

“正始中,以为秘书郎,迁尚书中书侍郎。”钟会时年20岁,那时的邓艾还赤脚跟在牛屁股后头。司马师出征毌丘俭叛乱,钟会随之而去;司马师死,他又随司马昭出征诸葛诞反叛。这时,邓艾才被提拔到地方上当一名官员,要不是被司马懿发现,也就匆匆了此一生罢了。可大红大紫的钟会,飞黄腾达,“寿春之破,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三国志》还说:“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嵇康等见诛,皆会谋也。”说明这个年轻人不光才干出众,心手都相当黑。

所以,在众人都认为征蜀不可之际,“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他之所以独持异见,与众不同,并非他与姜维之间有过什么秘密交易,但我们也无法解释这两个绝对针锋相对的人,会一拍即合;也不是他具有复魏拒晋的政治意图。虽然吕思勉认为钟会是某种意义上的“烈士”,但从他说过起码还可以当一下刘备的话,他更像一个非常聪明,善于钻营,然而把事情做得太绝,非常心黑,铲除仇敌,恨不能一锅端的极端投机分子。

总而言之,在战局没有发生变化前,他的士族门阀观念,是与司马氏绑在一起的。第一,为了迎合司马昭立不世之功的想法,他要紧跟。第二,担当司马昭不愿担当的主帅,赢了归他,输了归己,他要效忠。所以,他没有想到蜀汉政权如此腐朽败落,更没有想到,他以十万之众,对沓中的姜维实施包围,没想到姜已转移至剑阁,他尤其没有想到的,是那个邓艾老汉,“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于是刘禅投降。

邓艾知道,这一仗打不赢,必死,与其那样死,还不如裹着毛毡滚下崖去撞撞大运吧!这一跳,让钟会为难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