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下,星落秋风 > 默认卷(ZC) 孔明的悲剧

默认卷(ZC) 孔明的悲剧

第一百四回(上):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诸葛亮之死,从他走出南阳那一天起,就注定了这个悲剧的结局。

他的悲剧在于他的品格、才智、精神、道德的高度,都是别人所难以企及的。但是他如此绝顶理智的人物,却在三顾盛情下,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追随一位没有成功可能的主子,去开辟一件没有成功可能的事业,从而付出了他的一生。

他的悲剧在于他一开始就看到了尽头,而他偏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必定失败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不甘失败的反命运的抗争,绝对是徒劳的。因此看着自己的生命,像蜡炬成灰似的一滴滴耗竭,看着自己所付诸心血的事业,无法挽救地走向倾覆。

他的悲剧还在于他的儒家人格达到了自我完善的高度,道德风范也成了千古不朽的典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几成为忠君事主的完美境界。但是,言、事两违,意、实相乖。他却未曾为他所厘定的统一大业,做出些许成就;为三分天下的西蜀,开辟半寸疆土。最后,一直到屡战屡败,国疲民穷,随着他的死亡,这个国家也就终结了。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论点,认为悲剧是一种美的毁灭。那么诸葛亮的死亡,是一个具有完美人格,崇高道德,绝顶才智,超凡能力的人,但从根本上不能明白“顺天者逸,逆天者劳”的大势,而徒费心力的必然结局。这种自己寻求的悲剧性的毁灭,精神上也许是伟大的,但从历史发展的趋势观察,刘备打出的兴灭继绝、恢复汉室的旗号,实际上是属于倒退的行为。

成都武侯祠大殿对联曰:“能攻心,即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审势,这是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判断能力。

当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三顾茅庐时,途遇司马徽,水镜先生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其实,孔明的悲剧,应该说,正与此相反,是得其时,而不得其主也。诸葛亮作为一个极有才能的政治家、军事家,恰逢汉末大乱之际,正是大展身手的机会。此其时也,诸侯蜂起,谋士如云,君择臣,臣亦择主,这些才俊在政治上纵横捭阖,翻天覆地,谋君图国,创基立业;在军事上挥师千里,夺城略地,厮杀征战,兵戎相见,可算是一个斗智角力的最好赛场。

但孔明所辅的刘备却不是一个英主,先以妇人之仁,坐失良机,后以匹夫之勇,火烧连营,而这些巨大失误,都是不听诸葛亮这位军师所致。而仅次于刘备的关羽,算得半个主子,又是诸葛亮诸多重要政策执行中的障碍,这怎么能称是得其主呢?相反,曹操麾下的那些谋士武将,未必比诸葛亮高明,但枭雄却是明主,所以能有相得益彰的效果,魏之强于吴、蜀,这也是无争的事实。到了西蜀,到了阿斗,侍候这样的主子,则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吴大鸿胪张俨在其《默记》中,认为诸葛亮“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优势其实是在诸葛亮一边的。但张俨接着说:“或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太过频繁的兴师北伐,太过密集的消耗国力,也许是他已经预感到大限不远,才不得不加紧节奏,希望能给后来者留下一份说得过去的家业,庶几乎对得起那位三顾的刘玄德,反而是弄巧成拙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