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回(下):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司马懿,在一般读者和观众的心目中,印象不佳。
曹操对他相当猜忌,因为曾经做过一个梦,三马同食一槽,三马,恰好是司马父子,而槽,与其姓音同,因而,曹操很厌恶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肯定,曹操对别人讲他的这个梦,所以,司马懿在曹操手下,活得艰难,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不为过分。唐人房玄龄著《晋书》,没有传统史书对开国帝王的“天命”论,直陈其恶。“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及平公孙文懿,大行杀戮。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既而竟迁魏鼎云。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迹其猜忍,盖有符于狼顾也。”
东晋的明帝司马绍,曾经问过御前大臣王导,其祖先是如何立国的,王导给他讲了以后,这位年轻帝王以面覆床,抬不起头,然后叹息用这种手段夺到手的政权,安能长久。近人吕思勉说,至于王导给明帝讲了些什么,已湮没无闻了,可以想象,司马懿绝对是个人渣型的暴君,残忍无比,虽然他并未在生前称帝。
他是三国期间,集隐忍、佯狂、残暴、狠毒于一身的可以说是毫无人性的人物,看房玄龄为他写的传,看不到有一个字涉及他的人性。因此,他的嗜杀,也算得上是三国期间的杀人冠军。《后汉书》载皇甫嵩,一个割据的西凉军阀,战黄巾时“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京观,就是将尸首堆积在一起的封土冢。238年司马懿征辽,屠灭公孙渊,其京观更胜皇甫嵩。
曹操征张鲁,很吃了一些苦头,而他的青徐兵,也许不大习惯于山战,所以,曹丕继位以后,三次伐吴,从不讨蜀。看来,一是蜀地险峻,易守难攻,一是势弱于吴,灭吴为先。所以,魏对蜀的政策,就是以逸待劳,坐等其毙。等待,对强者来讲,几无任何损失;对弱者来讲,时间拖得越久,也就越被动。这也是诸葛亮多次北出祁山,逼其决战的原因,曹军政策不变,还是一个拖字诀。反正魏方也摸透了蜀方,粮食吃光了,就会收兵。但四出祁山后,诸葛亮往西一拐,进了凉州,得陇东大片沃土,开始屯垦,于是,曹叡让司马懿出马。
司马懿是个阴谋家,第一,他得遵守拖死西蜀的国策,对他合适。第二,他不能取得辉煌的大胜,以免遭忌。第三,他也未必能够战胜诸葛亮。因此,何必搦战。有人认为诸葛亮强于政治,而司马懿强于军事,其实,司马懿之胜公孙渊,胜孟达,都是以优势军力压倒对手。他与诸葛亮交过几次手,胜少败多,诸葛亮死后,“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所以,诸葛亮撤军,他从来不追击。张郃就是死于追击途中中了埋伏,万箭穿心。这就是这位阴谋家的第四了,他也不能输得很丢人,让人笑话。
在《三国演义》中,他是作为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出现的。假设没有他,诸葛亮的雄图大业,至少有成功的可能;由于有了他,诸葛亮终于饮恨而亡,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贤相,最后,败在他的手下,死在他的眼前。凡《三国演义》的读者,或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对司马懿怀好感者不多,情感上过不去。司马懿把诸葛亮置于死地,毁灭了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当然,对他不可能有好的印象。
其实,后世的老百姓的诸葛亮崇拜,是由于《三国演义》神化和美化这个人物的结果,诸葛亮头顶上的光环,是宣传造成的,是反复作用于人们脑海中形成的伟人定式造成的,也是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好的丞相,实在不是很多的情况下,老百姓善良愿望的寄托造成的。所以,中国人心中的偶像,被司马懿毁了,而且在五丈原看着他死,便不可饶恕了。
读文学作品者,只相信文学的真实,而不会介意历史的真实,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