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四年后的癸丑日,也就是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yīn的兰亭聚会,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这以后,王羲之的名望才达到了顶点。而现在的王羲之……
嗯,也许找他写几幅字,也是一种对历史的纪念。毕竟在后是,王羲之字的摹本都价值惊人!
“今儿是几号?”高翼边思索边问。
“按大王所规定的太阳历计算,现在是四月二十三日,按农历是己酉年戊辰月丙申日,也就是农历三月二十日,谷雨后第三天。”
可惜,路上晃悠了几天,竟把“三月三”登高踏chūn日给忽悠过去了,要不然,把王羲之诱骗过来,让他提前写一副《清溪集序》,不也是一个历史嘛。
罢了,高翼一挥手,头排的军鼓手立刻擂响了腰鼓,并扯起嗓门高喊:“全体注意,举步——”。
“且慢”,礼部官员急止士兵的动作:“上谕:诏,汉国水军都督高雄一起上殿见驾。高将军,请吧。”
搞什么搞?高翼不满地冷哼一声:“我国国王命我护送使者到晋国,现在使者已被你们接走,我的任务完成了,等把船里的货物处理完,我就拔锚起航。至于接使赵婉者返回的任务,吾王自有安排。一起上殿?!吾王没有给我这个任务,大人,你的任务是迎接赵博士入宫,请不要节外生枝。”
那名礼部官员面沉似水:“高将军,你想抗旨不遵吗?”
高翼知道,肯定是哪里出了错,他脸色狰狞起来:“哼哼,我刚才说过了,一起上殿——吾王没有给我这个任务,抗旨不遵之说嘛,等吾王命令下来,你再说这话。”
“大胆”,那礼部官员呵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吾皇有谕,你岂敢抗旨。”
第118章 泄露身份(上)
高翼鄙夷地看了那礼部官员一眼。在那位礼部官员身后,孙绰正起劲地拽着对方衣襟,连挤眼带跺脚,暗示那人不要无理取闹。
高翼见到孙绰的举动,心中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他淡笑着说:“不要无理取闹了。我国此次来朝贡,是来要求做附庸的。附庸,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不是《诗·鲁颂·宫》篇所说的‘土田附庸’,我们是举国附庸——‘王之王上,并非我王,臣之臣下,并非我臣’知道么?我们尽‘受封国’的义务,但我们也有自己的权力。在这个权力之下,即使晋国陛下真下了诏令,我也有权拒绝执行,因为,我只对吾王负责。”
高翼顿了顿,石破天惊地补充说:“……更何况,你根本没有晋国陛下的诏令,你是在假传圣旨,以此侮rǔ我国国民。”
如果这位礼部官员真有诏书,孙绰不会在后面拉扯他。
高翼说的“王之王上,并非我王,臣之臣下,并非我臣”,是句著名的封建宣言。它代表的是附庸自治权力。但自秦统一中国后,中国不再是封建制度,而是郡县制。起初,中国史学家也把郡县制当成封建制,但到了21世纪,中国史学家们改口说,自秦以后中国是“传统社会”。
“传统社会”这是个病句,它缺一个名词,“传统”什么“社会”呢?史学家打死也不说。
而实际上,这个“传统社会”仍是一个翻译名词,它是全世界史学家的一个公认的定义,若把它完整地翻译过来,就是:东方式传统农奴制社会。简称叫做“传统社会”。
作为礼部官员,当然对中国经典比较熟,并且深知各种古礼。高翼提到的“附庸”,这位官员当然知道这次的出处与含义,但“王之王上,并非我王,臣之臣下,并非我臣”这句话,他从没听说过。然而,这句话古意盎然,让他一时之间,想不起这句话的出处,也就无法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