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买了一小袋大米,一小袋白面,自从大丫正式在上河村露面后,时不时就有人来串门子了,吴阿婆也只是应付一下,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大丫从来不上来掺合,不是在暖棚看着蔬菜就是,在厨房做一些过年用的吃食。
到了二十八,吴阿婆就带着大丫开始蒸馒头,蒸豆包,蒸rou包,菜包,蒸花糕,都是一些农村常见的吃食,二十九就开始盘馅,因为天冷,吴阿婆和大丫两人就在正屋里,暖暖和和的包饺子,一包一天,都包好,冻在外面盖上布,随吃随煮。
三十这一天,吴阿婆取出两套新衣服,给大丫做了一套喜庆的,淡紫颜色的,给自己做了一身深紫颜色的,自从大丫到了她家,她每天过的都很有奔头,想什么都是美好的。
还买了鞭炮和对联,三十吃过早晨饭就贴上了,还放了一挂鞭炮,晚上熬年夜的时候,两个在炕上支了一个炕桌,开始包红包,因为阿婆在村里岁数很大,小辈们来拜年的也多,所以准备的红包也很多,红包都是五文钱,就这也准备了百十个。
后半夜的时候,阿婆就把红包和新衣服放在了大丫的枕边,自己的这边也放了一套新衣,天一亮,吴阿婆就起床了,开始煮饺子,大丫睁开眼,看了看枕边的新衣和红包,心里暖了暖,随手从空间取出一根银簪,走到厨房“阿婆,新年快乐”然后把银簪给阿婆插到头发上。
“哎呦,谢谢你,还让你破费”
“阿婆对我这么好,这是我应该的”说着就在一边给她烧火,两人刚吃过早饭,把院门打开,在院里放了一挂鞭炮,村里就陆续的来拜年了,都是拖家带口的,大丫也不认识他们,正屋阿婆就在正坐,好多小孩子就给他磕头,阿婆把红包发了下去,好多人除了给她拜年,就是用眼睛看炕边上坐着看书的大丫。
时不时的还跟阿婆打探大丫,在这里,象大丫这样又年轻又漂亮的女孩子真不多见得,十里八乡也找不到一个,也引来了好多后生,在这儿拜了年不愿意走,大丫都没看他们一眼,只在炕边坐着专心看书,到了做饭的点就去煮饺子。
中午也有人想来蹭饭,都被吴阿婆赶走了,活了多半辈子了,要是连这点都不懂,吴阿婆也就白活了,知道他们都是按的什么心意,但是人家姑娘跟自己也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就算是沾亲带故,她也不会给人家做主,做什么亲事。
大丫一身淡紫色的衣衫,头发梳的稳重大方,通身的气质就不象庄户人家,村里那些后生也只能看看,肖想一下都不可能,吴阿婆到了饭点就把他们赶走了。
这个年吴阿婆过的可真滋润,暖棚里的菜都长了出来,每天大丫都炒两个菜,阿婆也好奇暖棚,当她进了暖棚以后,惊讶的张大了嘴,这大冬天就能看见夏天长的那些菜,真的让她开了眼,以前她还想都不敢想。
这二三分地的蔬菜就供着两人吃菜,也不卖,屋里面大丫也给生了炭盆,暖暖的,两人每天就在屋里说说话,然后各做各的事,大丫看书,吴阿婆就喝茶。
喝茶是大丫给她养成的习惯,空间里好喝的茶,给阿婆取出来好多,阿婆爱喝的不行,天天都要喝几壶,现在的阿婆,眼不花,耳不聋,有空了还会做些针线活。
想着不知道姑娘什么时候会走,心情就差的不行,看看姑娘,喝茶的心情就淡了许多,好几次都想开口留下这位姑娘,可是又不敢开口,心情很矛盾。
这一天吴阿婆实在没忍住“姑娘,你能不能留下来,陪着我这个老婆婆,“大丫抬起看书的头,不解的看了看婆婆,吴阿婆忙解释“阿婆见你也没地方可去,不如留下来,在这里生活,我老婆子一个人在家很闷,不过你放心,我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