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女商(大清药丸) > 第651章

第651章

林玉婵想了想,也表示同意:“对,容易产生歧义。”

虽说现在德国尚未统一,在大清境内寂寂无名。但几年以后,上海大概会出现大批德商、德国洋行、德意志领事馆……这里再办个“德文书院”,教的是英文,属于挂羊头卖狗肉。

而且按照当时江南的传统风气,小学称“蒙学”,中学称“中斋”,大学才叫称“书院”。虽说上海人民没那么严格,但“书院”太高调了,容易招风。

郜德文拍板:“取咱俩的名字,就叫‘玉德女塾’。”

林玉婵慌忙推辞:“别把我放前头啊。”

“德玉不好听。”

女侠态度坚决,林玉婵只好听金主的话,默默暗笑。

玉德女塾……听起来像是教女德的。

挺好,这名字规规矩矩,安全。

于是花十两银子,请名士写个匾。

建校之日,到场庆贺者五六人。郜德文的五百两预算,花出去一百有余,大部分是教师的束脩,其余的,林玉婵设立专门的账簿暂管,坚决不挪用。

玉德女塾第一届学生共八人。除了郜德文,还有两位年轻姨太太,都是嫁了洋人的本地女子。其中费太太的丈夫生意繁忙,为了拴住丈夫的心,决定自习英文,以利沟通;而沙太太的丈夫早已回到英国,并且带走了他们的孩子,去英国接受教育。沙太太只怕日后母子团聚,反而成了陌生人,于是下决心补习英文和西方文化,提前弥补和孩子的文化代沟。

开课一周后,又多了五名学生——女教士奥尔黛西小姐一直在开展她的传教工作,几年来,从附近农村救助了不少妇女,其中五人聪明伶俐,奥尔黛西小姐想收她们为徒,带着一起传教。奥尔黛西小姐只有一个通译,过去有什么事都是靠通译一点点传达,很不方便;听林玉婵讲起“玉德女塾”,gān脆把这五个女徒弟打包送来,学学基本的英文沟通。

奥尔黛西小姐过去对林玉婵相助良多,林玉婵当然一口答应。郜德文又表示书院不盈利,于是这些学生只收了基本的笔墨杂费。

没有课程表,一周两三四次课,全凭口头约定协调,因为教师和学生都很忙——两位英国小姐社jiāo繁忙,教学工作都得抽空进行。而郜德文每次出府,借口都是跟太太们打麻将、逛街、上香等等。

课程内容也十分随意,有时是英文,有时是淑女行为培训,有时是读圣经,有时甚至是甜点烘焙……全凭学生提议,以及两位外教自由发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