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他们几个记者商量了一下,采访的都是一样的东西,要是他们分开采访一个一个问人家也挺烦,干脆就一块儿行动了,人多了,问的更全面不说还能对一对笔记不会记漏了啥。
最重要的是这种时事新闻,最主要的就是真实又简单明了,他们只是充当一个传声筒,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大众,不需要多好的文笔把它写得花团锦簇,那样反而让人看不懂,这次采访他们虽然不是一个报社的,却没有竞争关系,所以才能精诚合作,和谐友爱。
这次农机厂的成果因为是集体的心血,所以他们采访的人有点儿多,厂长,技术骨干,老师傅,表现优异的学徒工还有那些经常加班的工人们,这工作量着实不少,等他们采访完都已经下班了。
虽然提前完成了工作,可报社给他出差的时间是很宽裕的,多耽误两天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于是莫小林没有像别的记者那样急着回去,晚上还跟被他采访过的技术骨干一起去食堂吃饭聊天儿。
比起被厂里安排那种好些话都不敢说,像是背了词的正式采访,食堂这种热闹放松的场合,显然让他们更有谈性,也更放得开。不仅他们研究新工具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趣事和难题,就连厂长怕老婆的八卦都被抖落了出来。
聊的兴起,即使吃完了晚饭,他们也都不急着回家,在温暖的食堂,有莫小林这个省城来的记者当听众,一群人吹的很是热闹,过来说两句的人越来越多,一直到天都黑了,食堂要关门,这些意犹未尽的工人们,才在莫小林的劝说下各回各家。
而莫小林也回到了招待所,趁着思维清晰记得又清楚把刚才收集的素材在脑子里整理了一下,都记录了下来。
虽然厂里派他过来采访任务重点在新机器上,但也没说就只能写一篇文章啊!
他们当记者的,除了厂里布置的采访任务以外,一个月至少得交两篇自己收集素材写的文章。
莫小林觉得现在这样搞运动抓思想的浪潮里,这个抓着工人加班,搞研究,干实事的厂长就很难得,要是单独给他写一篇稿子,既完成了任务又可以宣传一下这样实干创新的风气。
于是莫小林第二天又跑到了农机厂去,找到厂里的工人、家属们,了解厂长的为人、做派、人际关系和家庭成分,等一切都了解的差不多了才又找到田厂长说了他的想法,做了一个专访。
这样被当做正面榜样上报纸的事儿是很光荣的,谁还没点儿虚荣心呢?何况这样在报纸上被-->>吹一波,不管是对社会影响力还是政治前途都是很有帮助的。
田厂长才30多岁,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压着全厂的人加班,用业余时间沉下心来搞研究,就知道是个有想法想些野心的,对这样的好事儿当然不会拒绝。
就连莫小林说他们村里想要买一台拖拉机和这样一套配工套,都很爽快地拍着胸脯答应了,不仅给了他一个最低的出厂价,还给他插了个队,说是让他们村的人来报莫小林的名字,就可以直接拉走了。
莫小林也知道现在的拖拉机就是很难买的,他们整个县一年也抢不到两台,更何况还有这些当前最先进的配套农具了,他本来只是看着眼热替村里问一嘴,却没想到田厂长卖了他这么一个大人情!
不过他虽然答应了,却没准备马上给村里去信,让他们买拖拉机来。
怎么的都得等他写好稿子给编辑审核完了确定能上报,才能拿人家好处。
谨慎的莫小林虽然想帮村里的乡亲们,但他也会量力而行,可不想赔上自己的信用,只有在心里想着看来这个专访得回去好好写了。
办完了公事,莫小林想着难得出一趟差,还是到了这没人认识他的g市,于是,找了个没人的死胡同,换了个破棉袄,围了个遮住脸的厚围巾,乔装打扮了一番,就背着背篓去银行,政府那些工资福利好的家属院儿卖粮食蔬菜去了。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