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婶打听到沈歌想开私塾的消息后,高兴又紧张地问:秀才公,你开私塾收多少束脩啊?
这个不qiáng求,多一点也行,少一点也行。沈歌解释道:主要是我明年不下场,给自己找点事做,也回报回报乡邻。
哦哦,那秀才公你收多大的娃?我家老四才九岁,能来读书么?
能。沈歌笑了笑,要是真开成了,你让他过来读书就是。
啊呀,那我回去跟他爹说一声,以后让老四好好读书,我老牛家也出个读书人。牛婶兴高采烈地用围裙擦擦手,迈着快步风风火火地转头回家去了。
沈歌中午到他大伯沈鸿发家里的时候,村里说得上话的老人都到了,大家喝着又酸又浊的土酒,热火朝天地讨论个不停。
一见沈歌来了,这些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老人站起来招呼他坐,秀才公来了?
来了。二爷、三爷、五爷、八爷,大伯、三伯,你们坐,坐。沈歌忙跟人打招呼。
几个老爷子让他坐上座,沈歌推拒,拉扯了一番,最终还是二爷坐在上座。
沈歌虽说是秀才,但到底年纪轻经事少,要谈论书本的知识还可以,说到人情世故,他就不那么灵通。
桌上主要是几个老人在讨论,大家纷纷觉得学堂得另盖,还得盖得又大又漂亮,别堕了沈家村的威风。钱由族里出,族田种了那么多年,这些积蓄也该拿出来了。
我看,族学就盖在三岔路口那里,那里刚好有块地,够用了。
三岔路口有点远,那地方人来人往的,人声多,怕会碍着娃儿们读书,不如盖在沈长寿家旁边的那块地?正好在村里,娃儿们不用每天跑那么远。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