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晋烬 > 第四十章:山民

第四十章:山民

康朱皮等人一连十数日,白天或在山林里与乌桓人一道打猎,上杀冬眠的大熊,下掏草丛里的鸟窝,或在草甸里抓紧时间放牧牛马,康朱皮抓紧一切机会学习乌桓话,同时了解山民的组织、生活与精神世界。

桓真人的乌桓邑社直属了十个“牧团”,每个牧团三至五个穹庐,一家人住一穹庐,男女老幼总共二百多人。又由于桓真人是一方渠帅,听从她指挥的还有数个居住分散的小邑社,故作战时至少能凑出一百多骑,如果全力动员,短期内可能达到二百人以上。

乌桓山民是极好的兵员,相对康朱皮收拢的那些饥民而言,山中乌桓牧民虽然也穷困潦倒,但精神状态与身体素质都要好上许多。乌桓山民以狩猎和牧牛马为生,食肉食乳机会较多,又常年锻炼,理应更强壮一些。

但精兵背后是惨重的代价,康朱皮等人都发现了,即便天师道三令五申不许杀婴弃婴,但桓真人部落里的青壮男女的比例也多到一个不正常的地步,婴儿和老人却很少。

沉迷社会调查的李政就这个问题咨询桓真人,她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好像在说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小的养不活,老的一样。特别是冬天,雪大,牲畜冻死,雪少,牲畜渴死,哪还管得过来小孩和老人?”

到了晚上,大家则围在温泉或篝火边,听康朱皮大讲特讲道理与故事。山民原本的夜晚漫长、忙碌且无趣,为防野兽袭击牲畜和穹庐,还需要安排人长时间守夜,故这些山中的部落民比康勒他们更喜欢靠听老人讲故事来打发漫漫长夜。

而部落中最能讲传说和吟唱部族诗歌的老萨满奶奶不久前去世了,康朱皮抓住这个机会趁虚而入,代替了老萨满的说书位置。

康朱皮发现乌桓山民非常迷信,即便他们在桓真人的带领下改奉了天师道,不少人还取了道教韵味极其浓郁的汉名,但他们只不过认为所谓的“皇天上帝太上道君”和“太上太一元君”是两个最有法力的大萨满大巫师,人死后灵魂抵达的地方不再是传统的“赤山”而是新的“泰山”和“蓬莱山”,然后几天进行一次道教忏悔而已。

除此之外,乌桓山民们依旧恪守大部分传统,虔诚地崇拜各路祖先、传说英雄、日月星辰、天地山川,皆认为有神明在其中。

故此,他们最喜欢听的还是精灵鬼怪与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这些天里,康朱皮讲得最多也便是“傲来国孙大圣闹天庭”和三国英豪传。

讲三国的时候,原本季汉粉康朱皮祭出的还是演义版的“关羽传”和“赵云传奇”,后来却发现山民们更喜欢听张辽和曹操的故事,因为两个名字对上谷乌桓山民可谓是如雷贯耳,几乎可止小儿夜啼。

康朱皮在关羽传里刚提他与曹操和张辽的互动,就有人很没礼貌地大叫大喊起来,说什么天下无敌,有“九千九百九十个穹庐”的难楼单于与有“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穹庐”的蹋顿王都被“张秦儿”和“曹秦儿”给打败了,“张秦儿”与“曹秦儿”一定是中原儿中两个最伟大最善战的勇士,连“袁神仙”都打不过他俩。

更令康朱皮与时常旁听的李始之哭笑不得的是,有一次,桓真人竟然捧出一个鸭子形状的陶瓶给他俩看,硬说这里面装着“张秦儿”的毛发,能够保佑勇士上阵刀枪不入,想送给李始之做礼物。

懒得和女人抬杠的康朱皮赶紧略过这一段,大谈特谈张辽与曹操的生平,当然他删掉了许多“曹老板性情中人”的争议部分,重点放在曹操败群雄,混一北方,张辽威震逍遥津的部分,还让李始之卖弄了几次学识,引得乌桓小姐姐表情愈发迷恋。

凭着口舌与闻所未闻的故事,康朱皮吸引了更多乌桓山民的注意力,有的山民听得很认真,也总有人会提“张辽和曹操谁比较能打,谁箭术好,谁又骑术好,他俩能不能和孙大圣打一架,谁能打赢?”这种稀奇古怪,六不可言的问题,而康朱皮总会捏着鼻子,忍着蛋疼一一回答。

“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勇武善战,一日灭文氏”的康朱皮赢得了乌桓人的一致好评,大家都对康朱皮既佩服又尊敬,也对康朱皮如何懂那么多他们不懂的学问产生了好奇。还没等到随从们和熟人说康朱皮是康神仙,康朱皮就祭出了传销套路:“因为我奉行元光之道,努力格物致知,故能懂如此多......”

又进行了大半个晚上的忽悠,威望大幅度提升的康朱皮才口干舌燥地钻回自己的穹庐,头刚碰到毛皮卷做成的枕头,就睡着了。

说到住,乌桓人的住处非常之简陋,一度让李始之非常不适应,但是住过麻风村的康朱皮尚能接受。乌桓人只将两排网格状的细木栅栏房架绑紧,再盖上兽皮毛毡,弄成尖尖的圆锥状,留个出烟的孔洞,覆盖在地穴上,一处所谓的穹庐帐篷就完成了。

在穹庐里过夜的感觉真的是一言难尽,首先穹庐看似寒酸低矮,但很暖和,也还算宽敞,一家五六口人连带家具、小牲畜都能挤得下。一处温暖的庇护所,在冰寒彻骨的冬季里对穷人来说无异于天堂了。

但缺点也很明显,暖和不仅仅来源于地上铺的稻草与毛皮,也不全凭篝火提供热量,还有一个令人反胃的原因——山间牧民利用动物粪便来保温。

刚来的时候,桓真人特别让出了一间穹庐,给康朱皮与李始之住,说是专门留给客人的最好穹庐。不止因为里面有张大熊皮,而且铺地糊墙的粪便,竟然全是羊粪,半点牛粪都没有!对此她还解释道:

“牛屎不暖和,冬天不能铺地,羊屎好,羊屎保暖!”

阿爪等人纷纷附和,显出莫名其妙的喜色,李始之初一听要睡在粪堆里,这可比以前拿羊粪蛋生火恶心多了,他的表情立刻像吃了一万个苍蝇般扭曲。

康朱皮却点了点头,以示毫不在乎,反而问李始之:

“你住不住?我听说还有更冷的,不铺粪的那种穹庐,所以不如我们把穹庐让给......嗯,要不你去桓真人的穹庐怎么样?嘿嘿嘿。”

“算......算了,我也不是不能吃苦。”李始之左顾右盼,听到某人的名字后,他好像做了某些不好的联想,赶忙同意。

“和阿卿一样傲娇,你俩真是亲姐弟。”康朱皮吐着众人听不懂的槽,干净利落地钻进臭烘烘的穹庐里。

——

实地调查乌桓山民的社会风俗只是添头,我核心目的是“募兵”。

当时旧部人数太少,记得只有一二百人,新募本地兵又需要训练,再打几场顺风仗,培养够了自信心才能参与苦战。我又不可能像在上党依靠三郎家那样依赖寇氏,这与我战略方向相悖逆。

故乌桓山民是我短期内能募到,能大致驾驭,能提供最强战力的一股力量了。

以狩猎与游牧为生的乌桓山民,相对于农耕化、畜牧的平原乌桓,他们人数虽少,但更凶悍好斗,野性难驯,用桓真人自己的说法是“质朴豪迈”,随她和三郎怎么讲吧,我写书比较直。

山民的文化与社会结构非常封闭,自身独特的文化、习俗、生产模式让他们很容易产生与平原居民不同的“自我认识”;他们和平原社会缺乏稳定和持续的联系,像桓真人只有交易、抢劫和斗战才会下山,平原居民与山地居民较少的交流更加大了双方的隔阂,致使外人很难融入山民社会,但拜三郎的俊脸与上谷寇氏的襄助所赐,让我找到了机会……

乌桓山民的技战术素质非常好,不仅是他们箭术、骑术与矛术水平不差,更因为长期围猎和共同生活,使他们之间相互配合的意识极强,不需要太多训练就能成为优秀的骑兵或轻装步兵,还能忍受艰苦的自然环境。

缺点则主要有人数不足,装备不佳,战后纪律太差——但他们很容易就接受了公平分配的理念,还有后劲不足,因为他们的斗志主要靠穷与饿,故比我练的上谷农民以及牧民雇工更易腐化。

——《往事录·卷二》

记不住网址,可以百度搜索:【33看书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