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虽能与魏国同时形成夹击之势,依在下所见,廉颇出迎魏**队的可能性很大。
善用兵者,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乃其一。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夺其要地,此乃其二。
分而食之,甘不逾嗌,邀齐扰燕,此乃其三。"
这一席话,让老十三豁然开朗。恭恭敬敬地将孙膑请至上座,三行其礼,而孙膑则坦然接受。
两个千古奇男子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就这样,当莫小雨匆匆赶到军营时,一个又一个的命令,已经在井然有序地执行了。
而一封密信,也由老十三亲自写就,飞鸽传至齐国。
密信当中,还附有了燕国此次出兵的详尽布署,他就不信以君太后的jing明,不去做这等有利可图之事。
而据张仪的情报,孙膑被救之事,于次日凌晨,就已被吴起得知。
盛怒之下,将守卫之人拖出去斩了不说,越想越恐慌的他,竭力游说魏王将十日攻打赵国之期,改为三日后攻打。
一时之间,魏国上下,人心浮动,不战已自乱。
魏王与大臣们虽是不满,无奈吴起一想起那后院之中的"美娇娘"和那些燕国使臣送来的金银珠宝,那态度便坚决得不得了。乐毅虽已受封大将军,却是无话语权。
而燕国的使臣,之所以游说吴起攻打赵国,连自己都不知道,那主谋却是来自于秦国对于燕国新王后的控制。
吴起之举,却恰恰合了老十三之意,授意乐毅以"不打无准备之仗"的理由,坚决请辞大将军之职。
无奈之下,公孙衍只得临时接任魏国大将军之职,以花甲之年,重新披挂上阵。
这公孙衍可和吴起是死对头,哪里会像乐毅一般,唯吴起之命是从。这魏国的军队,未战,便已内乱。
再说赵国。
赵国对秦国而言,可谓是东出的最大的阻碍!
秦赵两国自建国以来,便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外jiāo伐谋是越演越烈。
武灵王使秦、完璧归赵与渑池相会等历史上重大外jiāo事件的发生,就是秦赵双方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的真实体现。
历史上,秦国一直是外厉内荏,赵国则是争锋相对,秦国并没有讨到任何的便宜。
这让赵国的国君,沾沾自喜,引以为傲。而秦国,则在苦闷之余,一直在默默地寻找着时机。
可以说秦赵之争,既相互制衡,又彼此虎视眈眈。一直以来,都是各诸侯国所喜闻乐见,坐等其成的。
而自从莫小雨的姨妈,成了燕国的新王后之后,燕王就成了这个妖媚女人的裙下之臣,俯首帖耳不说,并且言听计从。
于是,在秦国紧锣密鼓的谋划之下,已许久不问政事,耽于美色之中的燕王,竟然亲理朝政。
这让一gān忠臣惊喜之余,对这个新王后的抵触情绪,也逐渐地消减了。
毕竟鬼谷子养女的身份,在有心人士的透露之下,让燕国的谋士们敬畏之余,还是抱有一丝幻想的。
所以,当才gān平庸的燕王,提出要联合魏国攻打赵国之时,所有的大臣们都心知肚明,这必是新王后的计谋。
群臣们围着七国地图研究了半天,你别说,若是真能趁此机会将赵国掳去的国土再夺回来,燕国或许再能回到颠峰时期。
燕王思来想去,决定任命大将骑劫出任攻打赵国的大将军,群臣难得没有异议。
本是按部就班地安排着攻打事宜,哪知道魏国突然通知将攻打的日期提前了七天,燕国难免就有点儿手忙脚乱,对魏国的不守诚信也有了怨怼的情绪。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